中国武侠文化的本质:一个非主流的群体、被妖魔化的价值宝马轻裘、仗剑天涯……相信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曾经有一个武侠梦。然而侠客与江湖,你仅仅将之当作一个梦也就够了。因为事实上,非主流、妖魔化的侠客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明进步最大的精神障碍。中国的侠客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最早具备侠客特征的,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墨家。这群“非主流”人士,身负各种绝技、秘术、异能,以近乎苛刻地姿态行苦行道,实践着“兼爱”的理想。中国侠客文化的总基调,其实就在墨家这里被确立了。首先就是“兼爱”,心怀天下苍生,眼中有疾苦,胸中有正义。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侠客被分出了层次,最低层次的侠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最高层次的则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实,这种诠释并非首创,完全是对传统的侠客文化,特别是墨家思想的形象化。仁爱与正义,这是侠客的基本特征。为寻仇、泄愤而使用暴力的,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取人性命,为成就个人的江湖地位,或者实现某种利益的,尽管对方是某种意义上的“坏人”或者有一万个该死的理由,但不能算是侠义行为,只能算作是勇士、杀手、暴徒,私仇、私愤、私利、私名,从来不是侠义道所认可的,利他和公理、公义,始终是侠义的坐标。替人保镖、看家护院虽说也保护了他人利益,但本心是出于获得报酬,也难归于侠客之类。
文章插图
其次,就是侠客的能力特征。墨家的“侠客”其实是一群各有特长的人才聚合,他们有擅长统筹谋划的,有擅长科学研究的,有擅长工艺制作的,也有擅长医药的……当然,有相当多的是有搏击能力,擅长打斗、击杀。到了后世,人们逐渐将侠客的能力特征聚集到了搏击方面,创造了出了许多身负绝世武功的侠客形象。也就是说,因为对武力值的凸显和强调,侠客的已经从最底层人群各种人才的集合中出“独立”了出来,另起炉灶、开宗立派,成为武士才有可能专属的名号。即便后世有所谓的“文侠”“医侠”“盗侠”的称谓,但他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侠客,而是做派、品格近似侠客,并带有某种潜在的攻击性的人而已。侠客文化这种由宽泛逐渐狭隘化的过程,也符合社会进步必然伴随职业分工进一步精细化的客观规律。最后一个特征,侠客从古以来都是“非主流”的。受武侠小说、武侠影视作品的影响,人们心目中的侠客总有一些鹤立鸡群的装扮、个性鲜明的“招牌动作”、迥乎世俗的行事风格,绝大多数的侠客,总会“像暗夜中的萤火虫”,总是那么鲜明和出众。但外表的“非主流”不是重点。传统社会的主流框架,从统治阶级来说,是帝王将相、军队、官吏、地主,从被统治阶级来说,是士、农、工、商,无论从阶级划分和阶层归类上,侠客都没有容身之地,或者说都无法成为一个独立、合法的群体。不论是文学作品里的虚拟侠客,还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侠客,他们都基本依附于主流阶层的某一个身份而存在,侠客这个身份不过是个兼职,且只能是个兼职。
文章插图
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职业的侠客呢?《七侠五义》里的陷空岛五鼠,其实就是会武功的小地主;北侠欧阳春,其实就是贩马商业帮会的头目和保护伞。将侠客写得最接近真实的,恐怕就是平江不肖生的《侠义英雄传》。而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作家,在塑造侠客形象的时候,似乎在有意回避侠客的生活保障问题,塑造出了一批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侠客形象。但侠客归根结底也是人,是人就需要衣食住行来滋养身体。虽说近现代武侠作品在逃避生存保障问题,但难免也会露出一些冒着烟火气的蛛丝马迹。金庸在作品中多次重申郭靖镇守襄阳城,身体力行践行“侠之大者”的风范,但事实上郭靖不过是襄阳守军中的一个助手,他必须依赖军饷或者百姓的馈赠才能养活自己和一大家子人。“五绝”之中,东邪黄药师其实就是占据桃花岛这块土地的地主,南僧有皇家寺院的稳定供养,北丐洪七公是帮派首脑,即便退休也不可能少了待遇,西毒欧阳锋是有白驼山庄为家底的庄园主(武侠小说里所有的庄主其实都是地主),中神通则有终南山全真教的强力后援。杨过似乎无土地、产业、家底,但杨过结交了很多江湖小帮派,借着武功高强、声名远播,在这些小喽啰这里打打秋风是完全可以的。而那个近乎海外仙山、空中楼阁的侠客岛,养活着很多“员工”“赏善罚恶,替天行道”,又邀约了许多潜力型武林人士参悟武功,过的是极度奢华、精致的上等生活,经济来源是什么?无非就是靠着“罚恶”,顺手牵羊地将江湖黑恶团伙的不义之财据为己有而已。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1978年, 李渊外孙女墓被发掘, 专家发现一文物, 揭开她的奇怪癖好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