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巧艺夺天工 , 炼药燃灯清昼同 。在中国 , 有一个成语叫做“巧夺天工” , 即精巧的人工 , 有时能胜过天然 , 震撼人心 , 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 , 便是一套巧夺天工的金簪 , 当年这套金簪出土时 , 震动整个考古界 , 无数女孩见过它们之后 , 直呼:美得不真实 , 想要拥有同款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它便是出土于益庄王朱厚烨墓的楼阁人物金簪 。说它之前 ,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发簪在中国的历史 , 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它的美和深意 。
《仪礼》上书:女子年满十五 , 梳髻插笄 , 表示成年 , 可以许嫁 , 并举行仪式 , 称为殷抢裼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中的“笄”(jī) , 便是古人对“发簪”最早的称呼 , 女子年满15岁 , 即成年 , 这时候女孩子们才能盘发插笄 , 标志着成年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 , 我国就已经出现骨质的发笄 , 用来别住头发 , 方便活动 , 不过这时候的发簪款式还比较简单 , 材质也只以骨、石、竹、木、牛角等为主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 , 产生水平的提高 , 发簪才变得讲究起来 , 工匠们开始选用象牙、金、铜等制作发簪 , 并在发簪的首端或镂以祥禽瑞兽等装饰图案 , 或缀以珠宝玉石 , 无比华美 。
除了女子 , 古代男子也青睐于发簪 , 他们通常喜欢白玉制作的发簪 , 寓意“君子如玉” , 上面虽没有珠宝玉石的点缀 , 却会辅以浮雕龙纹 , 篆书铭文 , 简单而大气 , 等到后来 , 发簪也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 比如汉代时期 , 玳瑁质的簪子可只有太皇太后、皇太后这种地位的女性才能用;等到明清时期 , 金银产量提高 , 故而以金银为主的发簪明显增多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 , 正是来自明朝时期的发簪——楼阁人物金簪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楼阁人物金簪 , 通体为黄金打造 , 宽5.5厘米 , 长8.5厘米 , 足长15厘米 , 重119.15克 。之所以得名“楼阁人物金簪” , 是因为此簪上 , 雕刻着精美无比的亭台楼阁 , 楼阁之旁 , 绕以花树 , 宛若一座花园;簪足向下伸直 , 左端形似葱头 , 长出3叶向左伸展 , 底部则被云朵托起;而楼阁之顶 , 为重檐六角攒尖 , 顶端之处点缀宝珠一颗 , 璀璨夺目 。之所以将簪足设计成扁菱状 , 就是为了插于发髻时其流云状的延伸部分可以遮住杂发 , 着实是匠心独运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看完了主体 , 我们再细细欣赏“楼内乾坤”——只见楼中四门外 , 各有一尊造像 , 他们或是拱手 , 或是抱物 , 他们的旁边 , 则是一只仙鹤、一只梅花鹿 , 它们似乎在向前张望;接着再朝殿内看去 , 里面竟是有一女子侧卧其中 , 她的身边 , 是4名侍女 , 有的执扇扇风 , 有的拿着水盆、毛巾;而她们的楼下 , 则是5名手持不同乐器 , 正在吹拉弹唱的艺人 。
推荐阅读
- 朱厚烨墓出土一件金簪,却震撼了考古界,专家:金簪上的天上人间
- 考古学?阿卡得文字
- 曹操为何被称为盗墓者的祖师爷?究竟盗过谁的墓?原因是这样
- 风水学中有一种树,老百姓家从来不种,种到墓前可防盗墓贼
- 《盗墓笔记》张家古楼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张家使命在守护什么?
- 从贾胡团队作出分析,趣聊我国古代盗墓行业的发展
- 采矿炸出13万立方米山洞,发现100多具尸骨,考古队被吓得暴走
- 《盗墓笔记》吴三省为什么要害陈文锦
- 江西赣州一班主任为学生绘“班级全家福”走红网络受热捧
- 突破时间“禁区”,历史考古中,活到地老天荒的生命真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