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顶格收购三星产险,BATJ如何打赢保险科技下半场( 二 )


三星产险的引资方案如获批 , 将成为继众安在线保险公司之后 , 腾讯入股的第二家财险公司 。 虽然在两家公司中 , 腾讯的角色皆为第二大股东 , 但股比不同 , 腾讯将在三星产险中拥有相对控股权 。
2005年是三星产险成立之年 , 也是腾讯对金融“觉醒”的一年 。 这一年9月 , 腾讯成立财付通 , 成为后来腾讯金融科技的前身 。
2013年11月 , 腾讯与蚂蚁集团、中国平安集团等联手设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众安保险” , 6060.HK)正式成立 , 被市场称为“三马卖保险” 。 其中 , 腾讯持股15% , 位居第二大股东 。
在众安在线开业仪式上 , 当时穿着黑色帽衫的马化腾与穿着鹅黄色毛衣的马云和西装革履的马明哲同台头脑风暴时 , 首次公开地谈及他对保险的认识 。
“与传统行业连接 , 超级复杂 , 互联网只是提供一个桥梁和工具的作用 。 真正实现金融的功能 , 需要与包括平安在内的金融公司合作 。 ”马化腾彼时表示 。
据了解 , 在2015年之前 , 金融在腾讯的产业版图上尚未独立为细分领域 。 在保险领域 , 除了参股众安保险 , 与保险业的触点主要是作为第三方平台与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合作 。 而在业务合作中 , 腾讯也逐渐深化了对保险业的认知 。
一个转折点来自2015年除夕夜 。
彼时 , 人们春节时最热衷的是在各微信群里抢微信红包 , 甚至都顾不上好好看一场春节晚会 。
在微信红包大战中 , 泰康人寿联合微信推出“摇一摇红包”活动 , 在除夕夜斩获5000万名粉丝 , 一跃成为当时粉丝最多的公众号 。
与泰康人寿的这次联手 , 成为保险业在腾讯平台上开展场景金融的一次成功应用 。 既让泰康也让腾讯认识到 , 微信作为保险导流入口的巨大潜力 。 而在前一年的春节 , 微信红包引爆微信支付 , 正是这一点触发了泰康的“摇红包”灵感 。
自2016年起 , 腾讯加快了在保险领域的布局 。 2016年10月 , 家点保保险代理公司(2017年1月更名为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 即“微保”)成立 。 这是腾讯首家控股的保险平台 。
彼时 , 马化腾谈及微保时曾公开表示:“微保是腾讯搭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的重要一环 , 期待它能成为一个保险业紧密合作的平台 。 ”
2017年11月 , 微保小程序上线 , 嵌入微信支付的“九宫格” , 开始了网上代销保险的历程 。 首款产品直指健康险领域 , 其合作伙伴便是曾与微信合作过“摇一摇红包”的泰康旗下的泰康在线 。
彼时 , 基于微信海量用户 , 微保上线被保险业视为“狼来了” 。 不过 , 与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不同 , 微保走的是定制化“严选”模式 , 小步稳跑 。 彼时微保CEO刘家明普对外表示 , 微保有四个核心关键词:简单化、多场景、强规划、能安心 , 要在原生场景上做加法 , 成为用户与保险场景的“连接器” 。
根据《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 , 互联网保险监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机构持牌、人员持证” , 且投保必须在保险机构的自营平台上完成 。 一位保险业人士指出 , 由于微保的性质是保险代理公司而不只是第三方互联网平台 , 因此新规对其的运营模式并不影响 。 与之相比 , 支付宝旗下的蚂蚁保险虽然拥有保险代理牌照 , 但支付宝本身并没有保险代理牌照 , 而其保险只是支付宝里的一个模块 , 并非独立运营的平台 , 因此可能需要解决第三方平台和中介机构“两张皮”的问题 。
一边打造微保 , 腾讯亦没有放弃对保险牌照的追求 。
2016年8月 , 腾讯通过全资子公司北京英克必成科技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和泰人寿获批 , 与中信国安并列为第一大股东 。 该公司被定位为创新型互联网寿险公司 。
2017年初 , 腾讯又联手高瓴资本入股英国英杰华(Aviva)的香港公司 , 持股20% 。 这一年正值香港保监局出台保险科技扶持政策 , 鼓励快速设立保险科技(InsurTech)公司 。 2018年9月 , 英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香港)推出全新品牌Blue , 变身为香港首家纯互联网寿险公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