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非要上大学

大学生遍地是事实,大学以下学历很多都埋在地下当地基。我妈那边的亲戚有一大票没读大学,甚至中学都没读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我大舅的小儿子,就是我的其中一个表哥,从小就是个流氓小学就试过把女同学脖子掐到发紫,父母找上门的事情,今年28岁,从来没工作过,没在下午两点前起过床,一直在啃老。而他老爸,我大舅是个建筑工。我小舅的二儿子,和我同年,初中没毕业,在深圳某家酒店当服务员,今年年初辞了职,现在还在家中待业。我的小表弟,高二的时候带了个同班女生回家,睡在同一张床上,我舅妈担心的睡不下,半夜在房门外偷窥。然后他高考考了200分,现在在一家车行当洗车工。我大姨的儿子,20岁不到就结婚,生了四五个小孩,没有一个有读完小学,现在他女儿19岁,跟一个20岁的小男生结婚了。我现在过得这么恶心,到亲戚那里反倒成了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说真的,不是故意针对题主,只是看到这个题目真的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既视感。大学是我们这种人在阶层上升通道中相对安全而保险的一个选择。不仅是说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而是见识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人。越往后会越恨自己没有好好读书,考更好的学校。——————————————————————好像有点离题了,不过懒得改了,各位将就着看吧。。。|每个人的最大价值是由他作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所成就的最大闭环决定的。比如工人的最大闭环可能就是他和那台机床,闭环是:工人——产品——收入——工人但是他的组长,最大的闭环就是整条生产线:组长——工人——产品——收入——组长所以你必须具备足够强的能力,才能在一个足够大的闭环中不可替代,上大学的意义就是增加你的能力,把你送进更大的闭环,而对于学术顶端的博士而言,很多博士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研究的是一些几乎不可能闭合的环,所以他们无法从环上获得收入。这也是为什么说学术人才是无价的。至于以前为什么不学无术的人也能发财,是因为以前没有闭环(生态)的概念,就像大家都摸黑,少数有勇气的人总有机会获得别人没有的东西,但是一旦所有人都开全图(互联网)了,勇气的价值就低于智慧了,不信现在你再试试?■我为什么要读大学?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
我有个弟弟,和众多家庭一样,我一直觉得我父母重男轻女,喜欢儿子,偏心他,从小对我严格要求,对弟弟却很放纵。
让我最为不满的是他们对我学业要求很严格,并且喜欢对我施压。
青春期最容易逆反,他们越要我念书,我就越不想念,于是上课看小说,开小差,反正就是没有好好念过书。
我记得十年前我高二在一次月考我考的很差,本来心情就不好,他们还骂我的时候,我的不满到了顶点,我非常愤怒问:为什么我要念大学?难道我不念大学我的人生就完了么?
可能是看我近乎失控,我爸反而平静下来对我说:你是不是一直都觉得我重男轻女偏向你弟?觉得我不管你弟,只逼你读书?
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爸笑了下说:我知道我说了你可能不信,如果今天我们家很穷,穷到只能让一个小孩读书,我一定会选择让你读书,你弟辍学。你别不信,你弟是男孩,他没读书还可以去卖苦力,他男生脸皮厚可以去做销售,风吹日晒,他吃苦,我舍得,但是你吃苦,我舍不得。你不念书你能干嘛?你卖不了苦力,只能南下打工,你认识的人都是工友,嫁给打工认识的男的,同样没什么文化,20岁不到就结婚,结了婚就生孩子,一个不够得两个,还必须是儿子,30岁看着跟50岁一样,一辈子家长里短,这种例子你看的还少么?这是你想要的生活?我让你读书念大学不是说我有多在乎那个文凭,我是希望你能拿到大学这个敲门砖以后的人生能多一些选择,而不是你只能做什么。
十年前的我并不是很懂我爸,但是庆幸我最后还是考上了大学,虽然不是什么好学校,跟上遍地985211比不了,但是还好我还有一些选择的机会,我可以选择我要做什么工作去什么公司,有一定的筹码去跟公司谈我的薪水,慢慢过上我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我只能做什么工作,只能跟什么样的人结婚。
在高考的前夕,感谢爸妈,给了我可以选择的机会,让我的人生多了一些可能性。
也祝所有考生,考上心仪的大学,都能拥有最大限度选择生活的权利。

■因为教育之于大学和之于高职不一样,教育之于高职,只是寻求知识变现的一种途径,但对大学来说,变现只是目的之一,不是目的全部。这其中还要牵扯到大学之间的文化区别。
大学之间文化上的区别,是不同大学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北大之所以是北大,并非北大的建筑比其他学校更宏伟,也不是北大的藏书比其他学校来的多,北大和其他学校本质的区别是学校所有个体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的区别,甚至是校园建筑物上所承载的文化的区别,这才是所有大学之间最本质的区别,而个体成绩,教养,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只是在大学文化熏陶下,个体外在表现形式的一部分,文化所覆盖的范围和内涵远不止这些。?
大学文化熏陶下的个体的在学识素养、见识谈吐、待人处事方面,和对事物的认知思考、理性决策方面,与高职文化下的个体是有着区别的。?
大学生可以和高职生一样光着膀子喝酒撸串讲黄段子,但有多少职高生可以和大学生一样,谈卢梭苏格拉底亚当斯密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默认学历相仿是婚姻恋爱的前提,为什么很多人说跟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处不来。我一同学被一吃了急支糖浆的男生从初中追到了大学,女生两眼噙满感动的泪花,然后退回了男生送的表,她跟我说,两人差距有点大。
如题主言,大学生遍地不如高职,但这只是体现在初期的工资上,大学生凭借自身学历和整体素养在学校层面、公司层面和社会层面所积累的人脉和接触的资源,见识的世面,和由此导致的个体在职业发展前景和上升速度上的区别,不是高职可比拟的。??
【为啥非要上大学】家庭教育方面,当高职的孩子还在为一本发愁时,985的你的孩子已经在冲刺常青藤,和国外的孩子谈笑风生,西方的哪个国家是你孩子没去过的?当高职的孩子还汲汲于分数时,你的孩子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开始学会思索人生的价值,个体存在的意义,学会探索和热爱这个世界和世界里的生活;当高职的孩子被动的接受来自教科书、网络、新闻上的价值观的时候,你的孩子已经开始注重自己的社会参与度,懂得维护自己决策的权利,敢于挑战在他看来并不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并尝试召集有影响力的人一起建立新的体系和标准;那一刻你会发现,你们的孩子早已分属在不同的阶级,而这一切,来源于最初你在大学时的积累和之后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也许有人会说我言过其实,说这只是少数,但是你要知道,只有两代人的积累能实现这么大的差距可能只是少数,那如果历经三代人的积累呢?你要明白,这种差距一直都在拉开。?
所以,你说要不要上大学?
——————————————————————
评论里有人说上大学不等于精英,成绩好不等于高水准,我都承认,我说的是统计意义上的。文化素质和学历挂钩却可以不相等,可以有文化素质高的高职生,也可以有文化素质低的大学生,只是统计上来说,一般越好的大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会越高。




■附录3: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上一个好大学?
这篇文章本打算放在全书最开始的部分,但想到一上来就谈这些可能会把你们吓跑,所以想想还是到最后来写比较合适。
更何况,有很多东西是不经历之后永远体会不到的,这也并不是你们接受能力的问题。比如我现在跟你们说进入一个好的大学是为了以后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入更大的一片世界,你们肯定会觉得虚无缥缈。哪怕我只是说平均收入更高,社会认可度更高,你们也体会不到,因为你们一直待在象牙塔里,肩上还没有太重的担子,收入、职业这样的词汇也不曾出现在你们的字典里。
我们只谈一些现实,不添油加醋。
正视现实,是一切正方向努力的前提。

高考是当下最适合当下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拔方式。

你可能玩游戏,有时候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需要招募各种不同职业的队员,战士,坦克,射手,法师,辅助等等。在这样的队伍里,职业的多样化带来了能力特点的多样化,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坦克扛伤害,战士和射手输出,法师团控,辅助团队增益等。正是因为为了达成任务目标,我们所能支配的资源都是受到限制的(比如组队人数,完成时间等都有上限),我们才需要思考如何分配好资源,让每一名不同职业定位的队员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其发挥出的作用最大化。
而整个社会的职业分工,也是同样的道理。从整个社会的效率来说,社会分工的意义就在于让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
而另一方面,培养专业人才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教育资源的。那就好像我们在制定计划时,受到“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这一规律的制约,因此最重要的话题就是要分清主次一样,国家为了甄别出那些适合培养成专业人才的学生,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也必须制定一套相应的规则,来对人才进行筛选。
高考所扮演的角色,所发挥的职能,就是这样一套规则,一套人才的评价体系。
你可以觉得他不好,但这就像我最开始所说的,这就是现实。
现在的情况就是,国家给了你这条规则,而且大家都必须遵守(当然,有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我们之后再来讨论),那么能够及早地认识到这些现实并且合理利用好这些规则的人,自然就会成为这个规则下的成功者。
而且,放在全世界来看,考试都是最通常采用的选拔人才的手段,而且也保证了相对的公平性。“如果真的要拼爹,你们拼得过富二代吗?”若是你觉得“努力学习的人拿到高分进入好学校”这样的规则不好,对你不够公平不够友善,那可能是没领教过社会上什么才是真正的不公平不友善。

在经济转型升级期,新的朝阳行业的知识门槛会越来越高。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行业内部的发展遵循S型曲线规律:
在初生阶段,由于行业内部规则很不完善,也不可能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市场基本处于未开发的状态,这时的行业准入门槛不高,可谓是一片蓝海,各个厂家都可以做很多积极的探索,可谓是跑马圈地,群雄割据。
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在行业快速生长、野蛮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造就一批英雄豪杰,成为行业中的巨头或领导者(至少是之一)。与此同时,随着行业内部的不断成熟,行业标准的出现以及市场被充分地开发,这一行业已然成为一片红海,初生阶段的那些机会也早已不复存在。
而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在已有的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新的需求也会不断地被挖掘,所对应的新行业也会不断的出现。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转型升级期,这些新的行业,或者说新的蓝海所需要的知识门槛会越来越高;甚至哪怕是原有的已经趋于成熟的行业,也会要求人才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微软在2014年曾有一次规模达1.8万人的裁员计划,而被微软收入麾下不久的诺基亚成为重灾区,约1.25万名被裁员工来自后者的设备与服务部门。与主流手机采用的Android系统不同,诺基亚手机使用的操作系统以Windows平台为主,大多数研发人员的精力都花费在了WindowsPhone及其他更古老的平台上,只有少量人手从事Android研发,这让他们在离开诺基亚后,想要在Android占据主流的手机行业中谋得一份职业十分困难。
一篇标题为《作为即将被裁的Nokia员工,我来说几句》的帖子揭示了诺基亚中国的许多内情,节选其中两段如下:
这也导致了诺基亚的员工无法持续提升Android研发能力,之前在功能机、Symbian上的积累又不被主流手机厂商看重,一旦脱离诺基亚的生态系统就需要从头学起。尤其是年龄较大、拖家带口的老员工,要让他们从头再来、与年轻人竞争,可谓难上加难。在诺基亚最巅峰的2000至2008年,它的员工无疑有睥睨众生、唯我独尊的资本,可以只按照诺基亚的需求加“技能点”,无需理睬外界在想什么、做什么。那时,诺基亚就是标准,就是规则。但当手机被iPhone和Android彻底颠覆后,这些员工渐渐发现,自己就是那个一直在裸泳、没有安全感的人。他们就像一群被惯坏了的贵族,只有在大革命发生后才发现已然无路可走。诺基亚员工的遭遇,很好地证明了在行业发展趋势瞬息万变的今天,不断自我更新,终身学习对人才的重要性。
而那些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状况的行业,则会慢慢的被边缘化。
如果同学们关注新闻,可能会听到这样一些词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用工荒”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着原辅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等困难,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及由中国大陆逐步向东南亚和印度转移成为了新的趋势。一个例子就是富士康在印度建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