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外星去“挖土”,真人和机器谁更强( 二 )


2003年 , 日本率先开展了小行星采样尝试 。 是年5月 , 世界首个小行星采样返回探测器隼鸟1号发射 , 于2005年9月飞抵糸川小行星20公里高度轨道 。 隼鸟1号通过在小行星着陆、吸入飞溅粉尘的方式采集样品 , 不过任务期间它出现故障 , 直到2010年6月才返回地球 。 虽然任务完成得一波三折 , 但它仍使日本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小行星采样返回的国家 , 目前已确认探测器在糸川小行星表面获取了1500粒样品 。
2014年12月 , 日本发射了更先进的隼鸟2号 , 对龙宫小行星进行了探测 。 该探测器的采样方式是先向小行星发射金属弹 , 然后在撞击坑处着陆 , 吸收飞溅碎片后迅速飞离 。 隼鸟2号先后实施了3次采样 , 共采到20克以上样品 。 其预计在2020年底将样品送回地球 。
最近的一次小行星采样活动 , 发生在今年10月20日——美国冥王号探测器使用采样机械臂末端的采样器 , 从贝努小行星表面采集了60克以上的风化层样品 。 该探测器计划在2023年9月将采样返回舱送回地球 。
此外 , 美国还于今年7月30日发射了毅力号火星探测器 , 计划让其探索火星杰泽罗陨坑并采集样品 。 这些样品将被毅力号保存 , 在2031年美欧联合实施的太空任务中带回地球 。
有人采集和无人采集各有千秋
回顾人类的外星“挖土”史可以看出 , 除了阿波罗计划采用有人采集方式 , 其余的均为无人采集 。 两种方式孰优孰劣?人与机器相比 , “挖土”哪家强?
庞之浩表示 , 从采样数量上看 , 有人采集无疑占优 。 阿波罗计划共带回约380千克样品 , 相比同时期苏联实施的无人采集任务 , 样品重量超出上千倍 。 这些样品至今都没有研究完 , 大部分还封存在实验室里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认为 , 有人采集更大的优点 , 是可以在任务中随机应变 , 处置不同的情况 。
航天器的装载容量有限 , 所采集样品有多大意义 , 取决于其代表性和特殊性 。 杨宇光说 , 例如阿波罗17号任务中 , 施密特捡到了一块橙色月球岩石 , 极为特别 。 这样的稀有样品 , 只有靠宇航员仔细寻找才能得到 , 通过无人采样方式几乎不可能获取 。
然而 , 宇航员的参与 , 使得航天任务的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 。
杨宇光说 , 一艘阿波罗飞船重约45吨 , 而苏联的“月球”系列无人采样探测器重量不足6吨 , 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重8吨多 。 同时 , 载人飞行任务对安全性、可靠性 , 以及生命保障系统等要求很高 , 这都直接影响着工程规模及成本 。
庞之浩进一步解释说 , 一艘阿波罗登月飞船比等重黄金贵十多倍 , 而发射阿波罗飞船所用的土星五号火箭 , 造价高达5亿美元 。 阿波罗计划历时11年 , 耗资255亿美元 , 为实施该计划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每年预算占到美国政府总预算的4.5%左右 , 平均每个美国家庭要负担400多美元 。
而无人采集不仅工程规模较小、成本较低 , 而且无需考虑生保、补给等问题 , 任务周期可达数年之久 , 探测距离也达到数亿公里 。 杨宇光认为 , 至少在未来十几年里 , 无人采集方式都将是外星“挖土”的主流 。
不过 , 有人采集也不是全无用武之地 。 杨宇光说 , 对于一些情况复杂、目的性较强的特殊任务 , 例如发现一颗很有意思的小行星 , 要去采集一些特别的样本 , 就要依靠人来完成了 。 这种情况下 , 付出多一些成本和时间 , 也是值得的 。
【到外星去“挖土”,真人和机器谁更强】到更远的未来 , 如果人类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 , 产生了更多科学与工程上的需求 , 那么也需要宇航员长期驻扎 , 开展更大范围的考察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