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宦官打压的太学生们,发起了怎样的反抗?

遭遇宦官打压的太学生们,发起了怎样的反抗?
东汉后期皇帝普遍年幼登基在东汉中后期的时候 , 由于皇帝的平均寿命普遍较短 , 因此新皇帝在登基的时候往往年纪较小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他们就不得不将朝政大权委任给外戚或者亲近的宦官 , 这让东汉后期中央政府的政治秩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 ,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汉群臣开始了反抗 。 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将希望寄托在东汉皇室的清醒上 , 他们多采用直言进谏的方式 。 这虽然在朝堂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但是这些清流官员们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 , 这让这些行动的政治影响力十分有限 。不过随着太学学生这一集体的加入 , 清流的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 他们不但在朝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 也开始用清议的方式在社会上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 这让宦官和外戚十分担忧 , 开始了对于清流官员的打压 , 激化了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 促使后面党锢之祸的发生 。遭遇宦官打压的太学生们,发起了怎样的反抗?
东汉末年乱政的宦官汉顺帝之前的清流官员在汉顺帝登基之前 , 虽然外戚和宦官已经开始通过皇帝的信任来把持朝政 , 但是因为此时还没有太多卖官鬻爵的行为 , 因此东汉政府中官员的素质还是普遍较高的 。 在窦宪等人出现专权的时候 , 还是会有袁安等人挺身而出 , 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 , 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撼动他们的尊崇地位 , 但是依然有助于限制他们的行为 。遭遇宦官打压的太学生们,发起了怎样的反抗?
东汉名臣袁安像当时袁安和任隗就直接向窦太后控诉窦宪的不良行为 , 虽然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 但是却为他们赢得了众臣的支持与倾慕 , 改善了朝堂上的风气 , 袁安的名声也成为了袁氏家族在东汉末年得以兴起的重要政治资本 。遭遇宦官打压的太学生们,发起了怎样的反抗?
东汉权臣窦宪这种反抗外戚宦官专权的谏言行为 , 在东汉末年还是屡见不鲜的 。 比如在汉安帝元年的时候 , 政府曾经派出八名特使去京城之外巡查 , 意在考察各地的吏治 。 而其中年纪最轻的张纲 , 在接受命令之后 , 却将其乘坐的马车的轮子埋在了洛阳都亭之外 , 表示拒绝受命 。 而他之所以这样做 , 是因为"豺狼当路 , 安问狐狸" , 即他认为现在东汉政府的根本问题乃是在朝中专权的梁冀 。遭遇宦官打压的太学生们,发起了怎样的反抗?
东汉权臣梁冀张纲在自己的奏疏中指出梁冀专权纳贿 , 并有结党营私的嫌隙 , 希望朝廷能够审判梁冀 , 甚至处以其死刑 。 他的行为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 虽然梁冀并没有受到审判 , 但他依然十分记恨张纲 , 并多次设计陷害他 , 但都没有取得成功 。从张纲举报梁冀这一事件中 , 我们不难看出 , 在汉安帝一朝 , 虽然梁冀等人已经掌控了朝政大权 , 但是他们并不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惩治大臣 , 即他们和朝廷重臣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牵制 。 而这就让清流官员们暂时没有抱团行动的必要 , 因此此时清流和权臣之间的对抗多是以个人名义进行的小规模行动 。 而且此时梁冀等大臣对于底层官员的影响力并不太大 , 有反抗情绪的大多是高官 , 而他们的人数相对有限 , 这也是丘留官员没有结队的重要原因 。底层士大夫抵抗情绪的高涨在梁冀的专权被终结之后 , 外戚势力逐渐失去控制力 , 而宦官则成为了清流官员们新的对抗对象 。 和外戚不同 , 宦官人数更多 , 而且相对于政治理想 , 他们更加看重眼前的利益 。 这让桓灵二帝时期出现了十分猖獗的卖官鬻爵现象 , 导致东汉政府的政治秩序变得十分糟糕 , 大量没有才学的新官员让其行政体系几乎濒于崩溃 。遭遇宦官打压的太学生们,发起了怎样的反抗?
汉桓帝刘志更重要的是 , 在这样的状况下 , 太学的学生和底层士大夫变得很难进入官场 。 而他们本就是为了踏入仕途才接受的教育 , 这自然让他们极其不满 , 于是他们就结成团体 , 以图改变这样的政治局势 , 这也是东汉末年清流党的雏形 。不过相对于上面提到的袁安 , 张纲等人 , 这些太学生在朝中没有足够的影响力 , 他们很难对宦官以及奸臣形成足够的威慑 。 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 这些太学生和部分在朝的清流官员一起 , 展开了清议这一政治活动 , 对当时的政治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遭遇宦官打压的太学生们,发起了怎样的反抗?
东汉官员受到宦官迫害所谓清议 , 就是对于人物品行和行为的评价 。 这些知识分子在太学这一主阵地中 , 会对朝中大事以及重臣的品行进行评论 , 之后有着相同观点的人便会聚集在一起 , 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 这让清议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但是如果这样的议论只集中在知识分子阶层 , 这对于宦官和权臣还是无法形成足够的震慑 。 于是这些太学生会将他们的观点进行包装 , 改造成琅琅上口的民谣 , 并在百姓之间进行传播 。 比如在皇帝即位的时候 , 将自己曾经的老师周福立为尚书 , 而当时位居河南尹的房植则名满天下 。 于是便有了"天下规矩房伯武 , 因师获印周仲进"的乡谣 。 这种民间议论的形成给了在朝的宦党以及庸官极大的压力 , 这让他们和清流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 , 也间接引发了后来太学生请愿的行为 。太学生的两次请愿虽然太学生和底层士大夫利用清议的方式对宦官集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宦官对于朝政的把持 , 于是太学生们开始采用更加直接 , 也更加激进的方式——上书来表示对于宦官专权的反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