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数控机床核心技术挺进,国产机器人装上“最强大脑”


向数控机床核心技术挺进,国产机器人装上“最强大脑”
本文插图
AI星动向2.0第⑨期
在广州数控展厅 , 在传送带上 , 摆放的零部件都不一致 , 机械臂可以敏锐地抓取所需要的零部件 。 过去 , 工厂需要先建料仓再配送 , 而现在 , 工厂柔性生产大大提升 , 成本也有所节约 。
这是人工智能视觉在传统制造业中应用的一个场景 。 给产线加装了“眼睛”后 , 产线从过去的平面视觉提升到了三维视觉 , 可以更好地辨别高度、角度、颜色 。
“比如医药行业 , 生产的药丸往往是花花绿绿的;在食品企业 , 饼干也是五花八门形状 。 现在我们输出的机器 , 可以通过视觉帮助客户完成分拣 。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负责人宋健说 。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 , 广州数控并不广泛被人所知 , 但在业内 , 却被称为国产机器人的“四小家族”之一 , 与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机器人等“四大家族”展开竞争 。
向数控机床核心技术挺进,国产机器人装上“最强大脑”
本文插图
在装备制造领域 , 数控机床是“母机” , 其技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 数控系统则是机床装备的“大脑” , 是决定数控机床功能、性能、可靠性、成本的重要因素 。 这是典型的“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 , 也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化的主要瓶颈 。
装上智能传感器 , 人与机器人近距离作业
在广州数控的车间 , 笨重的机床上 , 生长出灵活的机械臂 。 与其他地方的生产线与人员隔离不同 , 工人们可以近距离与机器协作 。
“这些机器不会伤到人 , 如果感知到要触碰到人 , 它就会马上停下来 。 ”宋健说 , 有了更高灵敏度的智能传感后 , 机器也不再是冰冷的“洪水猛兽” 。
向数控机床核心技术挺进,国产机器人装上“最强大脑”
本文插图
“你去电子行业看 , 电子产线密密麻麻 , 机器人手臂一甩很容易伤到人 , 大家心里压力很大 。 ”宋健说 。
宋健感触比较深的一点是 , 过去看新闻 , 经常看到手指头工伤这类的事故 , 实际上过去的生产环境非常不适合人来操作;而还有一些环节 , 则对人体有潜移默化的伤害 , 例如焊接对眼睛容易造成永久性伤害 , 飞溅出来的粉尘不仅味道怪异 , 而且对肺部有伤害 , “没结婚没生娃的工人 , 都不会安排在焊接工位作业 。 如今 , 这些工作都被机器人所取代” 。
这也意味着 , 这一套系统的广阔空间:如果普及于电子等行业 , 也将对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
技术循序渐进 , 国产替代迎来机遇
工作环境的变化 , 背后是技术的升级 。 广州数控已经在行业扎根15年 。 宋健回忆 , 广州数控是在2006年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 , 并成立了一个由10多个人组成的研发团队 , 并将研发方向选定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多关节型工业机器人领域 。
这在国内来看算是起步最早的一批企业 。 当时 , 还处于人口红利时期 , 公司负责人在欧洲考察发现 , 当地用工成本太高 , “机器代人”将是趋势 。
踩准了时代节奏 , 广州数控赶上了国产化的机遇 。 宋健说 , 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 , 国内企业愿意尝试国产机器人 。
向数控机床核心技术挺进,国产机器人装上“最强大脑”
本文插图
尽管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显示出长足的进步 , 但在宋健看来 , 其渗透的步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快 。 事实上 , 从制造业本身看 , 技术的更迭也并没有那么快 。
“装备制造业不像手机行业 , 后者几乎取代了闹钟、摄像机等产业 , 而人工智能技术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应用于机器领域 , 也是直到近些年才有实质性进展” 。 他但即便是在快速变化的手机行业 , 也有很多工位并没有实现自动化 , 恰恰是因为更新换代太快 , 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来支撑快速自动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