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侠|稻盛和夫:我的管理原则,只有一条( 二 )
然而 , 西方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大师们所构建的体系尽管洞察深刻 , 但由于西方的近现代文明构建在外向型宇宙观的基础上 , 因此 , 大师们在文化传统上也偏向于对外在时空的关切、追问和探索 , 偏向于以研究自然科学的外在视角看待组织运行 。 所以在企业管理领域 , 西方的理论体系总体上偏向于研究市场、客户、资源、竞争对手等等客观外在要素 。
尽管不乏有人探讨过宗教信仰跟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分配机制之间的某种关联 , 也就是内在人心与外在制度之间的关联(例如马克斯·韦伯写下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彼得·德鲁克本人就是一个虔诚的路德宗教徒 , 他曾经说过“我开始对管理感兴趣 , 是因为我对信仰和制度的兴趣”;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 , 关注到了个体内心的多层次需求) , 但是总体而言 , 相比于东方文化中对于心灵的关切 , 即对内部世界的探究 , 西方文化在思想研究方面更注重向外探求 。 西方的这一倾向也反映到了企业管理思想的领域 。
西方管理学的基本思路 , 沿袭了西方哲科文明偏重外向探索的传统思维 , 倾向于通过跨越外在时空来获取生存优势 。
然而 , 组织终究是由人构成的 , 人是企业的内在要素 , 而人的行为 , 又由其心灵和思想支配 。 等于说 , 组织运营的结果 , 不仅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 也必然受到组织内部成员的影响;而且 , 这种影响是由内部成员的思想决定的 , 由他们的认知模型决定的 。
如果忽视人的心灵和思想 , 那么组织的运行方向和效率必然受到巨大影响 。
再进一步说 , 人类文明的进步 , 实质上就是内在认知模型的不断变革 。 从农业时代的“天圆地方”说、到托勒密的“地心说”、伽利略的“日心说”、牛顿的“绝对时空说”、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 , 乃至现代的量子力学理论 , 人类内在的对于外部世界认知模型的不断变革 , 让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 人类文明也随之产生了升维 。
但是 , 人类近现代的认知模型的变革 , 始终偏向于改变对外在时空的认知 ,忽视了对于自身心灵内涵的关切 。
现代企业诞生于西方 , 企业经营理论自然也受到西方基础价值观(即主流认知模型)的影响 。 其“原罪论”、“性恶论”等等 , 都将劳动视作人被惩罚的思想观念 , 无形中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 。
西方认为人性本恶 , 人都是自私的、好逸恶劳的 , 所以在西方企业的治理体系中 , 主张管理人的下限 , 防止员工偷懒 , 还要相互制约 , 防止员工营私舞弊 。
此外 , 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概念认为:人都是自私的 , 只有调动了人的欲望 , 才能让其产生为他人服务的动力 。 诸如此类 , 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其基础价值观的局限 。
所以 , 我们能看到一种现象 , 西方企业在管理实践中 , 越来越把激发人的欲望作为组织获取和转化外部资源的动力和手段 。 成果主义、绩效考核成为了评价企业、部门、员工的主流方法 。
在今天的欧美企业中 , 以满足个人私欲为杠杆、以撬动企业整体业绩提升的倾向 , 更是愈演愈烈 。 所以 , 欧美企业不仅平时极为依赖绩效考核 , 甚至在次贷危机这样的大规模金融风暴中 , 也有相当一部分大企业的高管 , 哪怕冒着大规模破产和裁员的风险 , 他们往往也会想尽各种办法 , 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 颇有“哪管我死后洪水滔天”的作风 。
反观稻盛和夫先生 , 在思想层面 , 他所构建的思想体系与西方的大师们的体系 , 就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在实践层面 , 他的经营历程 , 更是跟当下绝大多数西方企业的管理实践有着天壤之别 。
首先 , 几乎不同于所有西方管理学的大师们 , 稻盛和夫先生不仅是一个著作等身的理论家 , 同时也是一个成果丰硕的实践者 。 他曾创办或经营过 三家世界500强企业 , 这三家企业在他的治理之下欣欣向荣 , 在很多方面都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 。
推荐阅读
- |女生嫌弃我矮,嫌弃我的职业,该怎么办?
- |超7成九零后,不等领导走就下班:“你卷你的命,我摸我的鱼”
- 面试|我面试了我的老领导,但是我还是拒绝了他!
- 普货|从平凡中寻找美感,从噪杂中寻找宁静——多肉给予我的心灵疗愈!
- |“他的工作,我不管;我的事,你别插手”:2招破解,高效合作
- 我的心|喜欢养护花卉,就选“5款花”,花大色艳数量多,开花爆盆真漂亮
- 离职|我的第一次闪电般入职和离职,到底哪里错了呢?
-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令人心动的offer3》教会我的15个职场小感悟
- 冷知识|关于《我的世界》的冷知识,你知道多少?最后一个源于现实!
- 稻盛和夫|?有?一冷门岗位,薪资待遇可观还享有事业编制,但报考者却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