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世间过

你看孔子说什么?「父母唯其疾之忧」 。 一个孝子 , 怎么做到孝子?让父母除了我们身体之外 , 不为我们有其他的忧虑 。 为什么我们身体还会给父母忧虑?因为不长病怎么可能 , 因为人生无常 , 对吧?这个我们没有办法控制 。 一个人要生病 , 当然谨慎有些疾病可以预防 , 可是有些疾病没有办法预防 , 所以父母唯其疾之忧 , 只有做到疾病让父母担忧 , 剩下的都不让父母担忧 。 你看保身这一条多难做到 , 多难圆满!孝道的圆满确实我们要学习 。再来 , 『德有伤 , 贻亲羞 。 亲爱我 , 孝何难;亲憎我 , 孝方贤』 。 这个是养父母之志 , 志向 , 养父母的志向 , 这是专门指德行来讲的 。 什么叫养父母的志向?你看 , 德有伤 , 贻亲羞 。 真的 , 我们有些朋友在监狱里面做教诲师的服务工作 , 义工 。 末学有一个朋友就来告诉末学 , 他说真的 , 一个人到了监狱里面 , 你看他坐的是有形的牢狱 , 他的父母坐的是无形的牢狱 。 我们相信 。 你看怎么忍心?再来 , 有一位教诲师他是在烟毒勒戒中心做教诲师 , 他看到很多吸毒的朋友们 , 在毒瘾发作的时候 , 他就说到 , 那个毒瘾发作大小便都不能控制 。 他说你有看过粪屎地狱吗?那个就是粪屎地狱 , 大小便不能控制 , 整个房间污秽不堪 , 所以人都不敢接近他的时候 , 他说这个时候还有两个人对他始终不离不弃 , 那就是他的老父母 。 我们想想看 , 一个为人子的不把自己的德行照顾好能对得起父母吗?养父母之志 。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了解到 , 你看养志我们从谁身上来学?大禹治水 , 他的父亲治水失败了 , 没有关系 , 儿子继续干 , 儿子治水成功了 , 把父亲的耻辱给洗刷掉 , 你看养父母之志 。 再来 , 我们读《史记》 , 司马迁在他的序文当中他就讲到 , 他说他为什么写《史记》?你看他的人生遭遇到这么大的困境的时候 , 他为什么还有那么样的力量来写《史记》?因为他的父亲的遗志 。 他的父亲是史官 , 是太史公 , 因为皇帝封禅泰山他没有去 , 然后忧愤而死 。 在弥留之际 , 司马迁从外地赶回来 , 握着父亲的手 , 父亲告诉他说 , 他说我死后 , 汝必为太史 , 你一定要做太史 , 为什么?因为我还有一个遗志没有完成 。 什么遗志?他说从黄帝以来到武帝的这段时间 , 历史没有完整的一个记录 , 都是片段的 , 他说你要帮我完成这一个遗志 , 我死后你一定要做这个事情 。 所以司马迁在父亲过世之后他充实自己的学问 , 搜集资料 , 跑了好多地方 。 你看他写《孔子世家》的时候 , 他讲到他到了曲阜去看 ,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 那个时候看到诸生还在那里习礼 , 什么意思?他亲自走过 。 他要走遍各地去考察那些历史人物的背景 , 很辛苦 , 搜集这些资料非常的辛苦 。 再来 , 他要充实自己的学养 。 你看这个动力哪里来的?养父母之志 , 那是他父亲的志向 。 再来 , 班固作《汉书》 , 为什么?因为《汉书》是他的父亲班彪的志向 。 班彪作《汉书》没有作完的时候死掉了 , 过世了 , 班固接着干 , 写《汉书》 , 可是不料班固也没有写完也死了 , 谁接着干?妹妹班昭接着干 。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汉书》是三个人的心血结晶 , 父子、父女三个人的心血结晶 , 你看养父母之志 。 这叫什么?这叫家学、这叫家业、这叫家道、这叫家风 , 都看到了 。 我们念到这些故事 , 末学告诉大家 , 真正了解到身为一个中国人幸运!我们有这么多好的祖先 , 打开经典、打开历史有这么多好的榜样 , 这个是其他民族没有的 , 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 祖先没对不起我们 。所以「亲爱我 , 孝何难 , 亲憎我 , 孝方贤」 , 你看德行 , 一个人在亲爱我的时候他表现了良好的德行 , 这个是什么?这个没有什么难的 , 这是应该的 。 可是在于父母不爱这个孩子 , 而这个孩子还能表现出过人的德行 , 这个就不简单了 。 谁?大舜 。 我们看到大舜 , 这个是我们一般人遇不到的 , 他的继母千方百计的要把他害死 , 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千方百计的要把他给害死 , 而他的父亲也不明理 , 也不阻止这些不好的行为 , 他在这么样的家庭长大 , 可是大舜一点怨言都没有 。 曾经有一次他跑到田野里面去对天呼喊 , 对天哭泣 , 他就讲到 , 上天 , 因为我的孝行不够 , 所以我的父母没有办法爱我 。 他责备自己 , 不是责备他的父母 。 后来 , 我们知道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大学问家王守仁先生 , 王阳明 , 阳明先生在贵州 , 他被贬到贵州 , 当官的时候 , 有两个父子争执 , 告官了 , 告到王守仁先生这里来了 , 父子争执 , 父子几乎都要动手打架 , 结果到了阳明先生这里 , 王阳明先生只跟他讲了两句话 , 这两个父子抱头痛哭 , 就回去了 。 他的弟子就问 , 说老师你跟他讲了什么话?这父子争得这么厉害 , 你这两句话他们就抱头痛哭 。 王守仁先生跟他讲 , 他说我只跟他说 , 舜是天下最不孝的孩子 , 而瞽叟 , 瞽叟就是舜的父亲 , 瞽叟是天下最仁慈的父亲 。 这个弟子听不懂 , 他说舜是大孝子 , 你怎么说舜是天下最不孝的儿子?王守仁先生就说了 , 因为舜自始至终都觉得自己是不孝子 , 他才成为大孝 。 你们今天在这边争吵 , 你是孝子吗?你看舜都觉得自己是不孝子 。 而瞽叟为什么那么的残暴 , 连自己的孩子都要害死?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慈父 。 你看人不能自满 , 我们今天学圣贤 , 我们今天学《弟子规》 , 不能说我们够了 , 我们学够了 , 学够了那一天就是我们最堕落的一天 。 你看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怎么样?孝道永远不够 , 不圆满 。 这是大舜 。再来 , 闵子骞 , 你看「亲憎我 , 孝方贤」 。 闵子骞 , 大家晓得的 , 继母把所有好的都给自己的孩子 , 两个弟弟 , 而所有不好的都给闵子骞 。 你看闵子芦衣 , 他穿着芦苇做的衣服帮父亲驾车 。 当父亲知道我亲生的长子居然穿着芦衣的时候 , 要去休掉后母 , 闵子骞跪下来告诉父亲 , 「母在一子寒 , 母去三子单」 。 我们晓得 , 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君子 , 他的心里面对于后母一丝毫的对立、抱怨都没有 , 他才能在那么样的一个情景之下说出这样的话语 , 「亲憎我 , 孝方贤」 。再来 , 我们看后代还有一位大贤者王祥 , 这也是后母对他刻薄对待 , 叫他在隆冬时节到河里面去捕鲤鱼 , 卧冰求鲤 。 你看鲤鱼怎么样?感动万物 , 真的是跳出来就给王祥 , 我就是奉献给你 , 你看「孝悌之至 , 通于神明 , 光于四海 , 无所不通」 。 再来 , 他们的庭院里面有苹果树 , 过去叫丹柰树 , 结苹果了 , 结果大风雨要来的时候 , 后母就讲了 , 你去守那个树 , 如果有一颗苹果掉下来 , 绝不轻饶 。 结果你看王祥抱着那棵树痛哭 , 拜托上天千万不要有一颗苹果掉下来 , 为什么?后母会伤心 , 他没有看到后母的过失 。 结果大风雨过后 , 一颗苹果都没有掉下来 , 这历史记载的 。 再来 , 后母跟他讲说我要吃烤黄雀 , 王祥就去捕黄雀 , 到了荒郊野地 , 黄雀自己投网 , 大家就知道 , 这都是历史记载的 。 「亲憎我 , 孝方贤」 , 你看王祥的这种孝心 , 最后真的把他的后母 , 你看前面三个 , 我们讲大舜 , 我们讲闵子骞 , 我们讲王祥 , 统统都把后母那颗如铁石般的那种恶毒的心给融化了 。 真的 , 这个是我们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 , 化解一切的冲突在于德行 , 不在于对立 , 对立化解不了冲突 , 对立只会加深冲突、加深误解 。 下面是养父母之慧 , 末学先念一遍:【亲有过 。 谏使更 。 怡吾色 。 柔吾声 。 谏不入 。 悦复谏 。 号泣随 。 挞无怨 。 】这个是养父母的智慧 。 有一句俗话说 ,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 有人说我反对这句话 , 他说为什么?因为父母也是凡人 , 父母也会有过失 , 怎么会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其实是我们错解了这句话 , 我们自己也是为人父母 , 我们也不敢讲说我们所做的行为都是对的 , 为什么不敢这样讲?我们还是个凡夫俗子 , 还是在学习的阶段 , 我们怎么能说我们不犯错?会犯错 , 那又怎么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个话有矛盾吗?没有矛盾 。 为什么没有矛盾?因为在孝子的眼中看不见父母的过失 , 不是说父母不会犯过失 , 父母会犯过失 , 可是怎么样?孝子看不见 。 难道这个孝子没有善恶分辨的能力吗?不是的 , 他能分辨善恶 , 但是他不把父母的恶放在心上 , 他不计较 , 他完全不看到父母的恶 。 你看了不起 , 他的心里是干净的、清净的 。 有了这样的能力 , 我们刚刚讲到 , 这是基础 , 最终要怎么样?泛爱众 , 最终要泛爱众 , 他就能做到不见世间过失 , 他能做到 , 为什么?因为他从不见自己父母过失做起 , 做到最后 , 成就了他清净心 , 完全不见到世间人的过失 , 为什么?他把所有的人当成自己的父母 。 所以我们就了解到 , 中国文化从《弟子规》做起 , 确实把我们整个文化的核心 , 所谓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 统统都包括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