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访|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大学四年,他们从未停止内卷( 二 )


大学|专访|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大学四年,他们从未停止内卷
文章图片

黄灯与学生们合影
大学生就业 , 和大学教育有多大关系?
黄灯一直在观察学生们的毕业境况 , 她思考最多的是:孩子们的就业命运究竟和大学教育有怎样的关系?
她对比了自己两次当班主任的经历 。 一次在062111班 , 她面对的是2006级的大学生;一次在1516045班 , 她面对的是2015级的大学生 。
062111班上有一个叫杨胜轩的学生 , 1987年生于广州芳村 , 个人能力非常不错 。 毕业后他去过淘宝网店 , 争取过街道办的民政专职 。 他每年都在工作之余准备公务员考试 , 还始终保持着“两年一证”的节奏 , 先后拿下会计从业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社工证、驾驶证等等 。 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和整个周末 , 杨胜轩不是在上网络课程 , 就是备考做题 。
尽管杨胜轩的公务员考试名次逐年提高 , 但因为报考人数涨幅更大 , 结果总是不尽人意 。 杨胜轩越来越认为“关系太重要了 , 就算进入面试 , 没有关系也很难突破” , 但依然会在年满35岁之前把它看成一项“必须坚持的事业” 。
杨胜轩在班上不是个例 。 黄灯发现 , 062111的学生已将考公务员看作比考大学更重要的事 。 而且毕业多年后 , 这批“80后”同班同学的财富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分化 , 分化的关键在于是否曾在某些时间点拿得出一笔房产首付 。 让黄灯印象深刻的是 , 杨胜轩还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家更愿意关注乡村的问题 , 而城市里家境一般的孩子没人关心 。
另一方面 , 相比062111的学生中还有三分之一留在深圳、广州 , 1516045班上没有一个“90后”学生敢理直气壮地说出“我要待在大城市” , 更没有一个学生相信能凭借自己在大城市买得起一个安居之所 。
比如1516045班上来自广东湛江的秀珊 , 她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 考上大学后 , 她被村里人问到毕业后分配哪里 , 秀珊说没有分配 , 村里人一下觉得这所大学“有问题” 。 秀珊在大一时还充满热情 , 后来越来越消极 , “我们很年轻 , 不想回家 , 但要留在广州的话 , 可能一个月的工资付完房租都没钱买衣服了 。 ”
在毕业前夕 , 秀珊和同学们会用“咸鱼”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 用“上岸”来形容找到工作 。 这让黄灯对当下年轻人的生存处境充满担忧 。 她说 , 对她那时的普通大学生而言 , 无论出身如何 , 只要拥有一个共同的大学文凭 , 同窗的就业质量就相差无几 。 但从062111班到1516045班 , 学生们的去向越来越受制于个体背后掌握的资源 , 普通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 。
“我的学生90%来自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 , 我任教的学校一直以就业优势著称 , 生源也非常出色 。 尽管是一所二本学校 , 但70%的学生只有上了一本线才有机会招进来 , 他们的境况尚且如此 , 而全国还有那么多被遮蔽的二本院校学生 。 ”
黄灯想追问的是学生背后的社会关系、原生家庭、个人能力在就业质量中所占的具体权重 。 “如果其权重越来越被个人实际能力以外的因素左右 , 那么 , 对大学教育的审视将来会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 ”
大学|专访|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大学四年,他们从未停止内卷
文章图片

黄灯
记录的局限 , 记录的力量
在新书出版后 , 黄灯收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反馈” 。
比如一位来自二本院校的工科生说 , 书里的那些二本学生之所以难找工作 , 是因为读了中文系 , 他们理工科生还是好找工作的 。
“这个孩子说得有道理 。 但是我写这份文本 , 从来就没想过要代表所有的二本学生 。 书名叫《我的二本学生》 , 我的日常生活就是这份田野调查的场域 , 我的观察对象是我的学生 , 甚至还有‘在场’的我自己 。 我是中文系出身 , 几届学生也都是 。 在对话之外 , 他们课上课下的发言、论文作业、邮件微信都是一手的鲜活的资料 , 通过这些‘抓手’ , 我想看见并记录一部分被遮蔽的年轻人的生存境况 , 并通过间隔十年的对比了解他们命运的变迁 。 ”
上个月 , 她和贾樟柯在新世相有一场关于二本学生的对谈 , 说到了记录的力量 。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流失 , 它的场景、它的建筑、它的人物、它的声音 , 都会在变化中流失掉 。 1998年贾樟柯拍了《小武》 , 他那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试图用影像记录下这个时代真实的一面 。 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非虚构的精神’ 。 ”
而她写自己的二本学生 , 也是有意识地想为这个群体留下点什么 , 毕竟比起媒体争相报道的“北大才子”“复旦新生” , 占中国高校学子大多数的二本学生一直是“沉默”的 。 也有读者留言说 , 那三本学生怎么办 , 专科生怎么办 , 一本学生群里的边缘人又怎么办 。 黄灯回:“那应该由你们的老师来写 。 ”
可以看到 , 这本《我的二本学生》和《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在今年的非虚构讨论中常被提及 , 并由此展开非虚构写作伦理、“社会学热”等引申话题 。 在《我的二本学生》之前 , 黄灯已有非虚构作品《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大地上的亲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