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榜样力量如何直抵心灵?听听两位“孔雀蓝”怎么说( 二 )


最初穿上“孔雀蓝” , 我心里总是较着劲 , 觉得要做一番事业 , 出人头地才对得起它 。如今我渐渐明白 , 岛上发生的平凡故事 , 以及和它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每一个人 , 都在告诉我一个道理:功成不必在我 , 功成必定有我!
聆听战史 , 革命精神激励我奋进
■海军潜艇学院教研保障中心文职人员 徐梦函
潜艇|榜样力量如何直抵心灵?听听两位“孔雀蓝”怎么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海军潜艇学院离休干部毛传信(左二)深情讲述战斗故事 , 徐梦函(左三)和其他文职人员认真聆听 。赵亮旭摄
阳光透过白纱帘洒进窄窄的小屋 , 老人背窗端坐 , 白发因光照而微微发亮 。他的面容因逆光稍显不清 , 但低沉缓慢的声音把人的思绪一下子带回到那段艰苦的战斗岁月 。
“1950年冬 , 朝鲜冷得锥心刺骨 , 志愿军们穿着薄薄的棉衣趴在雪地里……”说到这 , 老人停顿了一会儿 , 声音忍不住颤抖 , “有人手指头冻得黏在一起 , 有人脚都冻掉了 , 但战友们仍坚持执行任务 。”
老人名叫宋士元 , 是海军潜艇学院离休干部 , 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我一直对革命前辈充满敬仰之情 , 亲耳聆听老英雄讲述那段战斗经历 , 震撼力和冲击力更加强烈 。
宋老穿着老式军装 , 一枚军功章在胸前格外耀眼 。
“敌军投掷的炮弹铺天盖地 , 我被炸开的碎石块割得满脸鲜血 , 身上多处负伤 。”谈及军功章的来历 , 他回忆 , “虽然浑身剧痛 , 但看到旁边的战友生命垂危 , 我就铆足劲把他背到数公里外的医疗站 , 最终他脱离了生命危险 。”
讲至悲壮处 , 宋老忍不住流下泪水 , 整个房间蒙上了一层肃穆之感 。
只要还有一口气 , 中国军人就会凭借血性胆魄和顽强意志战斗到底;条件再艰苦 , 中国军人也会把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铭记于心 。听完一段段慷慨激昂的战史 , 英雄们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
从宋老家离开后 , 我感到手中的笔变成了一杆“枪” 。它是我的武器 , 我要学习发扬抗美援朝精神 , 握着这杆“枪”在岗位阵地上冲锋陷阵 。
敲响下一位革命前辈的家门 , 毛传信老人微笑着招呼我们进屋 。屋内陈设简单朴素 , 毛老坐姿笔挺 , 双手置于膝上 , 眼神炯亮 。
“像被火烧一样又疼又痒 , 皮肤水肿 , 后来化脓流水 。”毛老指着自己的胳膊说 。在一次为修筑工事砍伐漆树的任务中 , 不少战友对漆树的毒性汁液过敏 , 他的过敏反应尤为强烈 。当时战场上缺乏专业医疗用品 , 他和战友只能咬牙硬挺 。
一次 , 毛传信负责在观察哨里侦测敌情 , 敌军朝观察哨连续发射3发炮弹 , 观察哨表面的土石树枝重重地压在毛传信身上 。
“幸亏敌人用的是穿甲弹 , 不是爆破弹 , 我身体没啥大问题 , 就赶紧从土堆里爬出来回去报告情况 。”毛老笑着说 , “大队长嘱咐我要更加小心 , 我又回到观察哨里继续侦测了 。”
毛老回忆讲到 , 战场上他时不时发现棉大衣上多了好几个弹洞 , 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打上去的 。
后来拜访的几位革命前辈 , 他们有的是文化教员 , 有的是汽车班班长 , 有的是组织干事……虽已满头华发 , 听力视力不如从前 , 但回忆起在抗美援朝战场的一幕幕 , 他们眼神中那团烈火 , 仍在熊熊燃烧 。
在这些不同视角的片段中 , 我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始终 , 那就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在朝鲜战场上 , 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 , 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 , 抛头颅、洒热血 , 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 , 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
入职以来 , 我有时会因为任务急难险重而郁闷 , 但仔细想来 , 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 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 , 甘于奉献、坚韧向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