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当人脸识别对准执法者,AI的应用边界博弈( 三 )


本文插图

紧接着 , 他就收到了来自法国内政部的压力 , 随即他撤下了照片 。 这位艺术家的立场恰恰是要禁止人脸识别 。 他希望官方能够意识到人脸识别技术带给人们的压力 , 无论是民众还是执法者 。 而现在官方的做法只是在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 而非去解决问题 。
那么 , 人脸识别技术就在这样的冲突中真的无解了吗?
滥用无解 , 合规有道
正如人类几乎难以阻止AI技术被用于色情、黑产等灰色地带 , 我们也不应因噎废食地放弃AI技术用于正常的日常社会生产生活当中 。
现在我们看到 , 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面部解锁、身份认证、面部支付、门禁、通行、安防等领域 , 不仅给个人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 也给社会环境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 。 正如亚马逊的表态一样 , 他们并未放弃人脸识别技术 , 而且还会在找寻失踪儿童上面跟政府进行合作 , 而微软也希望在联邦政府出台更为严格的监管法律之后再重新合作 。
当然 , 人脸识别技术在危及隐私和身份信息安全方面也一直被人们所诟病 。
不过 , 技术的问题应该用技术的办法来解决 。 正如美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在有色人种的识别率差的问题 , 在好几年前就已经暴露出来 , 而现在应该通过训练样本等手段的改进而改变识别率 , 而非因为有过“翻车”事件就直接去掉 , 可谓印证了中国这句“波洗澡水 , 把孩子也一起泼掉了”的老话 。
技术问题解决 , 更应该强调的是监管问题 。
在一个人人皆媒体的时代 , 谁都将成为社会事件的记录者 。 正如弗洛依德事件中 , 我们看到警方在有意掩盖现场执法过程 , 而围观群众则将整个事件从各个角度都拍了下来 , 因此才引起全网的轩然大波 。
脑极体|当人脸识别对准执法者,AI的应用边界博弈
本文插图

如果在没有摄像机执法 , 没有路人围观拍摄的情况下 , 警方一定是强势的解释方 , 真相可能就此被掩盖 。 所以 , 无论从掌握的摄像头的拍摄数据和民众信息 , 还是现场的执法权 , 政府和警方都拥有绝对的优势 , 那么 , 官方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时候 , 就必须要严格遵守程序正义和结果的可溯源 , 在执法中的交叉录像、执法后的证据固定 , 事后的结论公布等都要对当事方要透明公开 。 如果中间出现疏漏 , 当事人可由此提请申诉 。
而对于民众而言 , 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也必须有一定的边界 , 其使用的人脸识别数据必须要有合法的来源 , 其识别软件必须要严格控制其扩散途径 , 一旦随意扩散该工具和数据 , 从而造成相关法律风险 , 发明者和使用者都需要付出相关的代价 。
个人的无商业或者无违法目的的使用是一回事 , 而一旦用于谋利或犯罪就是另一回事 。 其中的边界相当敏感 , 未来需要更多的案例和更多的博弈出现 。
正好最近看到一个非常正向的人脸识别应用 。 杭州市的一个初二学生 , 刚刚发明了一种可以进行人脸识别和语音提醒功能的“智能项圈” , 其发明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家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 , 可以通过项圈的摄像头识别出眼前的亲人 , 可以通过紫外线传感器来识别室内室外 , 提醒老人回家 。
脑极体|当人脸识别对准执法者,AI的应用边界博弈
本文插图

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 , 其中的数据只包含了老人的几位亲人 , 自然也就不涉及滥用非法数据的问题 , 因为涉及少数家里人的照片 , 绝对的安全可靠 。 无论这款产品能否有实际的商业应用前景 , 但是从“AI for Good”的角度来看 , 其AI应用的合规性和公益性是毋庸置疑的 。
脑极体|当人脸识别对准执法者,AI的应用边界博弈
本文插图

尼采曾经说过: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 AI技术其实既不是那个英雄 , 也不是那条恶龙 。 最关键的还是使用这一工具的人类 , 我们究竟要用AI技术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英雄 , 还是变身成为一头恶龙 , 可能就是在人心的一念之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