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教师|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文章图片
教师|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文章图片
教师|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文章图片
教师|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文章图片
教师|七八十年代,老师也经常打学生,为何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争议?
最近几年 ,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老师体罚学生的新闻 。
尽管这些体罚程度并不相同 , 原因也多种多样 , 但是对于体罚的惩处几乎是一致的 。 社会对于体罚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
一部分人认为 , 体罚学生是教师教育能力低下 , 师德败坏所造成的 , 无论教师因何体罚学生 , 无论学生本人的品行如何 , 体罚都是不应该的 , 应该采用怀柔手段;
另一部分人则持相反意见 , 认为教师需要保留一定的惩戒权 , 以维护教师权威 , 保证教师的教育水平 , 所以在不伤害学生的情况之下 , 需要允许体罚的存在 。
这个时候就有一部分人提出疑问 , 为什么在自己或者父母的回忆中 , 七八十年代 , 老师也经常打学生 , 为什么不会受到处罚?社会舆论也没有这么大的争议呢?
现代教育七十年代师生关系初探在母亲的回忆中 , 七十年代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敬畏 。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儿 , 村里的小学人不多 , 老师更少 。 好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 , 一个老师 , 既是语文老师 , 也是数学老师 , 顺便兼职自然课老师 。
村里的孩子也并不都是乖学生 , 老师们往往手里拿着一支细竹竿作为教鞭 , 不听话的学生就要被老手打手心 , 更狠一点的 , 要被打屁股 。
但是 , 那时的学生也好 , 家长也好 , 都不会对老师打学生的行为提出异议 , 反而觉得 , 这是一种负责的表现 。 他们感激着这个村庄里 , 为数不多的老师 。 当然 , 那个年代的老师 , 留给母亲他们的并不只是这一个印象 。
民国教育在母亲的回忆中 , 那些老师们常年挤在一个逼仄的房间里 , 用好不容易买来的纸张 , 一张一张地用老式印刷机给学生们印着卷子 , 印刷机的成本比较高 , 负担不起的时候 , 这些老师们就一张一张的手抄 。
满是油墨的双手、夜里伏案的身影和那支教鞭一起 , 被写进母亲的记忆之中 , 直到很多年后 , 母亲用怀念的语气告诉她的孩子 , 我知道 , 那一定是一段很美好的记忆 。
正是这样一种和平与冲突并存 , 严厉与关爱共生的师生感情 , 构筑了母亲那一代人对老师的特殊情感 。 那么时至今日 , 为什么社会对老师打学生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民国时代的学生教师合影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结构的变化任何的社会现象背后 , 必然有深刻的社会背景 。 两种相差甚大的评价背后 , 反映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
19世纪七十年代到20世纪二十年代之间经历了50年左右的时光 , 其中包含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 。 这四十多年 , 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四十多年 , 这四十多年也是中国社会结构变化最大的四十多年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以农村和农民为主的国家 ,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 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
中国农民的生活 , 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所描述的生活在双水村的孙少安一家一样——一家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 这样\"烂包\"的家庭 , 怎么能养的起读书人?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 孙少安只能放弃读书的机会 , 以一个农民的身份 , 回家参与劳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