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看待独处

“该如何看待独处?”我对这个问题怀有敬意!它令人想到很多很多,以至于我不敢轻易来作答。今日得空,试着来整理一下思绪——
所谓“独处”,是指独自一人居处或出行,是相对于“社交”以及“与他人共处(一室)”来说的。它的特点是封闭性和不被他人干扰。
但也有不同的情形。比如,当我们去图书馆看书,虽然与其他很多陌生的读者共处,但这也是“独处”;如果你邀约朋友一起去图书馆,那么来回路上的时间当然不能算“独处”,但在图书馆里你们分开行动,各自读书,这又是“独处”了。
有时我们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如果人群是你全部陌生的人,那么这当然是“独处”——独处的同时感受到了孤独;如果人群是你熟悉的朋友,那么这不能叫“独处”,这是热闹中的寂寞,交往中的孤独。由此看来,孤独感不等同于独处,而独处也不意味着孤独。
泰戈尔有一首诗:“道路虽然拥挤,却是寂寞的,因为它是不被爱的。”《飞鸟集》P58,第114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这首诗微言精义,耐人寻味。
下面为了叙述的方便,我用数字序号依次标出,阐述我对于“独处”的思考与理解:
1. 独处的效用
从心理学上来说,每个人都有独处的需要,不同的人需要的程度可能并不一样。它们处于一个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即使非常外向的人,也需要有独处的时间。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学会独处一段时间了——通常在几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这对于他将来的性格发展有一定的好处。而那些艺术家、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所需的独处时间会更长。历史上不乏有闭门写书、作画或进行其它创作、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名人事例。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的人的特点时,不无惊讶地发现:心理健康的人朋友都很少,但他们的友谊却深厚而有益。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他们愿意离群索居。(《人格心理学》P185,【美】Jerry M.Burger 著,陈会昌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马斯洛在他的研究报告中说:“的确如此,我所有的研究对象都能独处,独处对他们自己毫无伤害,……几乎所有的人都比一般人更加积极地喜欢隐居和独处。”(《同上,P212)
独处的具体效用有哪些?心理学研究发现,独处有七点好处:
(1)问题解决。独处为个体提供了思考一些重要问题及其对策的良好机会。
(2)内心平静。在独处状态下,个体会感觉到冷静和放松。
(3)自我探索。在独处中,个体对生活目标、自我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探索,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4)创造力。在独处中,个体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力。
(5)隐秘。在独处中,个体不用考虑别人如何看自己,摆脱了社会的约束。
(6)亲密性。虽然是独处,个体仍然感觉到和所关心的人很亲近。
(7)精神超越。在独处中,能够超越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寻求更高的意义,甚至找到一种崇高感。 (同上P214)
独处的一个极端情形就是睡觉——人们在睡觉时是独处的。
2. 独处是一种能力。
有些人不能很好地独处。他们在一个人时会感到焦虑。这种情况在外向者身上更容易发生:外向者身上的高刺激阈限使得他们倾向于必须寻求外界刺激,才能保持自身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独处能力可以说是内向者的优势之一——当然,并非所有内向者都具有良好的独处能力。
独处反映出一个人如何自我管理、安排学习和工作以及构建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能力。显然,这些能力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需要后天学习和磨练的。
我有时在想,在学生群体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会不会在独处能力上占优势呢?我甚至推测,北大清华的学生可能大都具备卓越的独处能力——当然,我并没有去进行实证研究。
3. 没有或缺少独处的时间会带来什么?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曾在《儿女》一文里坦言想过“自杀”,原因竟然是因为不能忍受孩子们的吵闹和哭喊。我想,这一方面固然由于哭声令人厌烦,另一方面则由于没有了独处时间,也就没有了静心创作的时间。
作家刘心武曾在《生活赐予的白丁香》一文里记述了妻子的一番话:
妻公然对我和儿子总结说:“这几年里过春节,我最快乐的一天,就是去年初三那天,那天我让你们去姑妈家拜年,自己一个人留在了家中……我紧关房门……就那么优哉游哉地一个人呆着……最后我想,你们都走了,多好呀!一个人也不来,多好呀!一个人这么呆一阵,多好呀!”
由此,刘心武生出感慨:“默然独处,也是一种人生享受。”他进一步总结说,“人在社会热闹场中感到满足或疲惫了,便渴望有享受独处之乐的时空。人又不能总是独处,独处之乐达于充盈后,人便又愿投向社会。”
由此看来,对于一个成了家、家有儿女的成人来说,保证独处时间简直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了。家庭治疗师萨提亚也说,在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中,自我时间、两人时间与团体时间都需要有保证。
4. 独处有什么负面影响?
我认为,独处的负面影响仅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一是不能建设性地独处,二是过度独处。凯伦·霍妮说:“渴望有意义的独处时间并不是神经症;相反,不能建设性地独处,则是神经症的信号。”(《人格心理学》P211,【美】Jerry M.Burger 著,陈会昌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何为建设性地独处?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最为精辟:“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具体表现为: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读书、写作或从事别的事务,让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进行内在的自我整合。(以上参考引用了周国平《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一文)
过度独处与过度社交一样,都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我所理解的“过度独处”,就是指与他人接触时间、社交时间、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显著减少,并且引起了不平衡。它会导致个体信息闭塞,社交功能退化,对人的兴趣下降等。
我的回答大概就是这些了。如果你感觉还不够,或者还想继续了解与探讨这个话题,我建议你可以去读以下文章:
(1)柳延延《你要爱你的寂寞》;
(2)刘心武《寂寞的价值》;
(3)周国平《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4)《哪个更有益于心理健康:社交还是独处?》
这第四篇是我本人写的文章,发布在壹心理上。呵呵,欢迎捧场!
【该怎样看待独处】 真诚的谢邀@tango!
■网友的回复
无法独处的人应该是一个焦躁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