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伙保|【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扶贫队员】李伙保:让山中薪火不灭( 二 )
同年4月的桑康节 , 村民组成了6人的文艺表演队 , 在李伙保的带领下来到班章村委会 , 第一次上台表演了拉祜族的《祝酒歌》 。
“素质提升 从生活习惯开始”
2015年12月 , 李伙保以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身份第二次进入曼班三队 , 负责村民素质教育的提升 , 范围变为全村村民 。事无巨细 , 从全村的教学 , 到洗菜做饭的生活细节 , 全都关注 。
工作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学龄儿童的教育和青年人的生活习惯改变 。
学龄儿童总共4人 , 周一到周五的白天 , 李伙保都在村里的小课堂 , 教他们学写数字、讲汉语 , 用投影仪放动画片和幼儿园的教学视频 。教他们“要穿衣服、裤子和鞋子 , 长期以来他们都没有这个习惯 。”让他们守时来上课 , 还有一些待人礼仪 。
非农忙期的下午 , 和年轻人一起打羽毛球、篮球 , 跳绳 , 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 。晚上7点半到9点是年轻人学习汉字的时间 。第一个任务是教会他们读写自己的汉语名字 , 学会简单的生活常用字 。“出村去了 , 才会签名 , 会上厕所 。”上课时 , 要求他们换下干农活的脏衣服 , 洗过澡穿着鞋再来 。循序渐进 , 下一步则深入家里 , 督促打扫卫生 。
到2018年8月 , 李伙保离开曼班三队 , 整三年时间 , 一直都投入在这些细碎但有意义的大小事务中 。
李伙保
“我的忧虑和成就”
教育与脱贫之间的关系 , 李伙保一直在思考 , 因此他也生出了担忧 。他的希冀是学生能在观念上完全走出大山 。
“现在已经21世纪了 , 但是村里好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80年代 。思想的改变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李老师说 , 他希望村民有机会去外面的学校接受长期的、更高层次的教育 。但这样的状况也许还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 等上过学的小孩都长大了 , 才会慢慢改变 。
从2011年进村到2018年李伙保出村 , 村寨的人口从67人减少到58人 , 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 。李伙保说 , “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 如果不是精准扶贫 , 那这个村子很可能就消失了 , 被遗忘在山里 。我来了 , 也相当于是帮助了我的这些拉祜族同胞 。”
据李伙保介绍 , 村里15人取得了普通话培训合格证明 。而那四年时间教的8个学生 , 当时15岁的扎飞 , 现在普通话很流畅 , 去发展很好的外村当了上门女婿 , 买了新车 , 今年还到勐海去找他玩;扎培成了村长 , 入了党 , 可以协助工作队员一起管理村子;扎瓦、扎药在县里的职高学技术;其他小孩子那提、那过、扎然在曼囡村委会小学上5年级 , 接受更全面的教育 。
8个孩子 , 是村里17户人家的希望 , 未来更高的生存质量与更好的发展路 , 还要靠他们自己来创造 。李伙保7年的付出和一众外界力量把孩子们领出了村 , 带出了山 。也正是这些正在亮起来的未来新星 , 才能照亮村寨的未来征程 。
统筹策划 谭晶纯
云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赵雨桐 浦美玲 戴振华 郑海燕 陈飞 普建彬
点击进入专题
【李伙保|【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扶贫队员】李伙保:让山中薪火不灭】责任编辑:杨倩
推荐阅读
- 村民|【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扶贫队员】罗志华:不能走,答应村民的事还没做完……
- 村民|【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扶贫队员】“三进三出”助变迁,他说:值!
- 村民|【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聚群力】17户人家的“流动医院”
- 村民|【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记者手记】蹲在村寨的那些天
- 采访|【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记者手记】一个人“走出大山”需要多久?
- 生活|【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记者手记】生活的美好都会如约而至
- 村寨|【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视频】为有梦想的小朋友加油!
- 戴振华|【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视频】戴振华:16次走进曼班三队
- 超市|【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聚群力】人勤春来早,积分兑换忙
- 读书|【曼班三队沧海变桑田丨视频】放下猎枪的女猎人娜四:要给孩子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