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产业在美国的现状和发展历史

一、美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现状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 , 至2003年末 , 在美国运行的机器人总量为112400套 , 比2002年增长7% 。 预计到2007年底 , 运行的机器人数量将达到145000套 。 就每万雇员拥有工业机器人数进行统计 , 至2003年末 , 美国制造业中 , 每1万雇员拥有63个工业机器人 。 尽管从排名上说 , 美国已经进入世界前十名 , 但其与前几名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 , 仅相当于德国的43% , 意大利的54% , 欧盟的68% , 详见图1 。 与普通的制造业相比 , 美国汽车工业中每万个产业工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大大提高 , 达到740个 , 但仍然远远低于日本(1400个机器人)、意大利(1400个机器人)和德国(1000个机器人 。二、工业机器人产业在美国的发展历史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 。 早在1962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 比起号称机器人王国的日本起步至少要早五六年 。 经过40多年的发展 , 美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的机器人强国之一 , 基础雄厚 , 技术先进 。 综观它的发展史 。 道路是曲折的 , 不平坦的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 , 美国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立足于研究阶段 , 只是几所大学和少数公司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 那时 , 美国政府并未把工业机器人列入重点发展项目 , 特别是 , 美国当时失业率高达6.65% , 政府担心发展机器人会造成更多人失业 , 因此既未投入财政支持 , 也未组织研制机器人 。 而企业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 , 也不愿冒风险 , 去应用或制造机器人 。 致使错过了发展良机 , 固守在使用刚性自动化装置的层面上 。 这不能不说是美国政府的战略决策错误 。 70年代后期 , 美国政府和企业界虽对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和应用认识有所改变 , 但仍将技术路线的重点放在研究机器人软件及军事、宇宙、海洋、核工程等特殊领域的高级机器人的开发上 ,致使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后来居上 , 并在工业生产的应用上及机器人制造业上很快超过了美国 ,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扩展阅读:工业机器人最新技术与应用专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 , 美国才感到形势紧迫 , 政府和企业界才开始真正重视机器人 。 制定和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 一方面鼓励工业界发展和应用机器人 , 另一方面制订计划、提高投资 , 增加机器人的研究经费 , 把机器人看成美国再次工业化的特征 , 使美国的机器人迅速发展 。 80年代中后期 , 随着各大厂家应用机器人的技术日臻成熟 , 第一代机器人的技术性能越来越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 美国开始生产带有视觉、力觉的第二代机器人 , 并很快占领了美国60%的机器人市场 。三、结论尽管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上 , 美国走了一条重理论研究 , 轻应用开发的曲折道路 , 在普通制造领域丧失了一定的机会和市场 , 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却确保了美国机器人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 与其他国家相比 , 美国机器人的技术更加全面、先进 , 适应性也很强 。 具体体现在:机器人性能可靠 , 功能全面 , 精确度高;机器人语言研究发展较快 , 语言类型多、应用广 , 水平高居世界之首 。 此外 , 美国机器人的智能技术发展也很快 , 其视觉、触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已在航天、汽车工业中广泛应用 , 高智能、高难度的军用机器人、太空机器人等发展迅速 , 并已经实际应用于扫雷、布雷、侦察、站岗及太空探测方面 。美国国防部利用AI技术推动各种机器人系统的发展为了保持领先于同行的竞争优势 , 美国国防部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来推动各种机器人系统的发展 , 提高其自主能力 。 五角大楼联合人工智能中心首席技术官Nand Mulchandani说:“我们相信 , 我们的对手正在迅速建立自己的力量……并且肯定会将AI应用于他们的最新装备 。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军方降低成本 , 提高作战效率 , 改善士兵的医疗保健条件并开发出新式武器系统 。 在军事领导人和立法者谈论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重点时 , 人工智能通常是最重要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