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街巷里见缝插针 老小区建起垃圾收集点

□南报融媒体采访人员 顾小萍
【垃圾|街巷里见缝插针 老小区建起垃圾收集点】“要买一个插座罩,这样下雨天就更安全了……”秦淮区五老村街道树德里社区主任王照怡和社区书记葛倩商量着 。两人口中的“插座罩”,是为社区内即将上岗的垃圾亭准备的 。
树德里社区有头条巷、二条巷、三条巷等多条老街巷,两侧是散落的楼栋 。给这样的楼栋建垃圾收集点可谓“非常艰难” 。但在这里,大难题用“新思维”得以破解,15个垃圾亭将陆续上岗 。
11月5日上午,采访人员沿着二条巷从南往北行走,街巷越来越窄,到了二条巷30号附近,两侧楼幢的距离就只有一条窄窄的马路,前后楼幢之间的距离除了车棚和居民下楼行走的过道,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 。“在这样的居民楼下建设四分类垃圾亭,根本无处生根 。”王照怡告诉采访人员,在树德里社区,这样散落的楼幢多达92栋 。垃圾分类收集点建在哪里,街道、社区、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方等跑了很多遍 。
王照怡和采访人员聊着,来到了二条巷38号 。此处,垃圾亭已经在院门口安置好,但在一侧还有两名工人正在施工,这是为什么?“居民觉得现在的位置离他家太近,且正对着窗户,所以要再调整,把花坛和公告栏进行拆除后重新布设 。”在王照怡看来,垃圾分类这项工程顺利推进,必须充分听取民意、尊重民意 。
采访人员沿着二条巷、三条巷走了一圈看到,几乎所有正在建设和已经建成的垃圾亭都选址在街巷路边,“散落的楼栋没有足够空间,我们必须在街巷两侧见缝插针挖掘空间,实现附近院落‘共享’ 。”王照怡说,规划建设的15个垃圾分类收集点,目前都正在加紧施工中 。
在二条巷50号,一个四分类垃圾亭已经投用一段时间 。“这里以前是敞开式的垃圾桶,一到夏天蚊蝇乱飞,视觉感特别差 。四分类亭上岗后,环境美多了 。”居民刘先生告诉采访人员,很多邻居和他一样在慢慢熟悉一段时间垃圾分类后,已经分得越来越好 。
“此处是街道先行先试示范点,一开始也曾为落地在哪里而犯愁,最后综合考虑,在既不影响交通也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等因素下,选择了街边的公共空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效果很不错,也让附近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五老村街道垃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地处主城核心区,共有109个老旧小区,按照计划,年内要完成60%的一类或二类分类收集点建设,共有61个点位的建设任务,目前正按照“一小区一方案”的原则加紧推进 。
市城管局相关人士介绍,按照目标任务,年内全市共有2300个小区要建成一、二类垃圾分类设施,占比六成 。其他四成则利用临时收集点进行定点分类投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