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蚂蚁:沪港IPO紧急熄火 花呗借呗戴紧箍( 二 )


监管"高规格"约谈 , 小贷业务再受约束 , 一切看似突然 , 但实则早已有迹可循 。 一个重要的信号是 , 10月31日 ,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强调 , "既要鼓励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 , 也要加强监管 , 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 , 有效防范风险" 。 虽未点名 , 但在业内看来也有对马云言辞的隔空回应之意 。
与此同时 , 央行行长易纲近期也在多个场合公开表态大型科技公司创新风险 。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11月2日也发文称 , 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中 , 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机构 , 但是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寡头垄断地位收取过高费用 , 增加了金融消费者成本 。 此外 , 郭武平点名道 , 在收费方面 , 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 , 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 。 比如"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 , 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 , 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 , 实际上是"普而不惠" 。
蚂蚁如今面临的监管挑战着实不小 。 正如苏筱芮所称 , 网络小贷牌照、消费金融牌照由银保监会管 , 金融控股公司归央行管 , 而蚂蚁目前的主要风险点就在网络小贷和金控这两个业态上 , 尤其是金控这块还有很多配套细则尚未公布 , 监管后续的手段中还有很多可发挥的空间 。 监管加码 , 对蚂蚁构成实质性冲击 , 尤其是花呗、借呗类业务将戴"紧箍" 。
王蓬博进一步指出 , 除了监管挑战和个人数据隐私保护外 , 蚂蚁赖以生存的支付基础也将面临挑战 。 如果互联互通继续推进 , 类似美团、滴滴等场景掌控力度较强的平台 , 如果发力支付闭环 , 蚂蚁的用户和商户基础就有可能受到挑战 , 这些都可能会对蚂蚁的业务产生影响 , 进而对蚂蚁的利润增速造成冲击 。
不过 , 目前网络小贷新规还在征求意见阶段 , 一切仍尚有变数 。 马炜认为 , 蚂蚁和监管的博弈仍未结束 。 不过 , 所有的新金融归根到底还是落在金融上 , 金融监管的创新是有边界的 , 蚂蚁必须接受和融入现代金融监管的主流标准 。 要解决金融科技创新的风险 , 业务的发展和创新都应当遵循金融监管的规则 , 在不超过金融监管边界的前提下规范创新 。
微贷科技业务模式或调整
实际上 , 蚂蚁此前也曾在招股书中作出相关风险提示 , 包括"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无法维持高速增长的风险""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业务依赖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风险"以及无法有效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等 。
"正如蚂蚁所言 , 其业务高度依赖与金融机构合作 。 "苏筱芮指出 , 后续 , 蚂蚁可加大纯科技业务的比重 , 尽快将蚂蚁链等规模化、商业化 , 用真正的技术驱动来回应市场对科技公司身份的质疑;此外 , 可在金融监管框架内继续发挥自身的牌照作用 , 接受持牌机构存在严格杠杆率约束的现实 , 按照过往持牌金融机构的标准来继续展业 。
"在IPO之前监管落地 , 实际上是对蚂蚁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了确定的说法 。 "王蓬博进一步称 , 今后 , 很多中小网贷公司运营门槛将被抬高 , 但借款人需求依然存在 , 这部分需求只能由蚂蚁这种被规范以后仍有资金能力的机构来操作 , 这反而有利于市场集中 。 当蚂蚁已经成长为今天的体量 , 业务拥抱监管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 , 蚂蚁一方面需要重新申请全国牌照 , 另一方面联合贷款出资比例等造成的业务杠杆限制 , 对于其业务增长的影响也可能最为直接 。 待新规正式落地 , 蚂蚁的微贷科技业务模式将进行调整 。 不过综合看 , 蚂蚁若上市后资金储备丰富 , 后续也可能采取其他比如消费金融公司牌照 , 或者用纯科技服务的方式进行微贷科技业务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岳品瑜刘四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