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互联网|柔性制造 中国智造( 二 )


为什么柔性制造的市场需求在增大?
商业发展到如今 , 市场差异化的要求 , 对生产线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工业化时代 , 定制经济存在着很大的瓶颈 , 那就是没法上规模 。工业化流程讲究的是效率和批量化 , 但要满足个性化需要 , 就要靠柔性生产线 。
姚维兵进一步解释说 , 除了用户需求不一样之外 , 从供给端来说 , 柔性制造同样很有市场 , 因为如果为了满足每一个产品 , 尤其是小众需求 , 就去做一种模具 , 做一条生产线的话 , 投入成本是很高的 , 如果需求量达不到一定程度的话 , 从商业上来讲很不值当 。因此 , 在满足一定产能的前提下 , 企业会希望尽可能实现生产的柔性化 , 让多种产品能在同一套生产体系、同一条生产线上进行 , 这样可以分散和降低投资风险和制造成本 。这就是柔性制造的价值所在 。
去年9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指出 ,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 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 , 丰富产品种类 , 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 。
去年11月 , 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 其中要求推广柔性化定制 。通过体验互动、在线设计等方式 , 增强定制设计能力 , 加强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管理 , 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 。
事实上 , 消费需求的变化正在倒逼生产商和服务商改变传统模式 , 逐渐走向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创新型道路 , 柔性、快速反应的供应链正在成为企业竞争力之一 。
柔性生产 个性多元
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之一 , 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的“18号工厂” , 其智能化制造车间实现了生产中人、设备、物料、工艺等各要素的柔性融合 。两条总装配线 , 可以实现69种产品的混装柔性生产;在10万平方米的车间里 , 每一条生产线可以同时混装生产30多种机械设备 , 马力全开可支撑300亿元的产值 。
按照传统生产模式 , 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个或几个规格的产品 , 而在智能生产线上 , 可根据订单要求的不同 , 同时上线生产不同的产品 。那么 , 这些传统生产模式难以做到的事 , 智能柔性的生产线又是如何完成的?“18号工厂”给出了答案 。
厂房的整个柔性制造生产系统包含了大量数据信息 , 包括用户需求、产品信息、设备信息及生产计划 , 依托工业互联网络将这些大数据联结起来并通过三一的MOM(制造运营管理)系统处理 , 制定最合适的生产方案 , 最优地分配各种制造资源 。
今年3月 , 三一重工的智能制造部门接到一项新要求:随着公司订单的增大 , 用于生产泵车的焊接转塔作业岛 , 产能需要提升8-12台套/天 , 这意味着原来的6个工作岛现在不够用了 , 需要马上增加到8个工作岛 。
放在过去 , 增加工作岛可能需要对生产线进行重新布局改造 , 怎么着也得花上半年时间 。好在采用了柔性化布局方式 , 从机器人采购到后期安装加工 , 只用了45天就完成了生产线的柔性化改造 。
更重要的是 , 这仅仅是对生产线进行了柔性化改造 , 没有增加一条生产线 , 就实现了产能提高 。而且 , 如果今后需要做调整 , 把工作岛直接挪走就可以了 , 方便快捷 。
像三一重工一样 , 随着“互联网+”给供应链管理带来巨大变革 , 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正源源不断深入制造业 。
今年初 ,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品缺口大 , 考验着供应链的应变能力 , 众多工厂借力大数据与物联网 , 快速完成产线切换 , 转产口罩和防护服等抗疫物资 , 柔性制造再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 。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 , 除了原有厂家密集排产之外 , 通过柔性方式实现跨界转产的力量贡献很大 。
事实上 , 疫情冲击下能够快速完成产线切换 , 或者快速调整战略的企业 , 大多拥有先进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 其背后都蕴藏了“柔性生产”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