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为何自古还称得蜀者得天下(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那时起 , 一直到清朝覆亡 , 共计2200余年 , 其间在巴蜀出现过的地方政权 , 就有东汉初年公孙述盘踞巴蜀 , 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 , 北朝时期的成朝 , 五代时的前后蜀 , 北宋之李顺、王小波 , 元末的明昇 , 明末的张献忠等建立的地方政权 。除此之外 , 心腹重臣盘踞巴蜀 , 与中央分庭抗礼也不断发生:最早的可以上溯到秦代的蜀侯通国 , 东汉的刘氏父子 , 南朝的萧纪 , 唐代的韦皋 , 南宋的吴氏家族等等 。难怪李白哀叹:"所守或匪亲 , 化为狼与豺 。"这些割据或半割据的地方势力 , 延续时间总计超过整个开发过程的1/5 。巴蜀虽然偏处西南 , 但经济、军事却与中原休戚相关
巴蜀东面受巫山阻隔 , 仅峡江充当唯一的出口 , 北面受阻于大巴山和秦岭 , 古代只有依赖栈道沟通中原 , 因而巴蜀自古被称为"四塞之国" , 但是巴蜀在经济活动中却一直是出奇的稳定和繁荣 。
汉代时 , 巴蜀是官卖盐铁的核心地带 , 特别是井盐的生产更是常盛不衰 。蜀锦久负盛名 , 在成都专设锦官 , 经营制作 , 成都因而又被誉为"锦官城" 。从汉代起 , 成都就一直是国家的大都会之一 。汉代的洛阳、邯郸、宛城、临淄、成都等五大商业都会中 , 唯独只有成都不在中原 。
唐代商业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称 , 成都仍然是不在中原的大都会 。两千余年间 , 地处中原的古代大都会——洛阳、长安、开封、邯郸相继没落 , 唯独成都久盛不衰 , 青春永葆 。巴蜀地区又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首发地 。巴蜀自唐代以来 , 一直是国内最大的产茶区 。陆羽编著的《茶经》 , 其资料来源的主要地也主要是巴蜀 。
清末 , 洋务运动中 , 四川也领先一步 。民办铁路 , 四川首开其先 , 从而引起了著名的保路运动 , 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纵观四川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 , 这块四塞之国 , 在经济发展上倒从不闭塞 , 相反 , 有时还领全国之先 。
先秦时代|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为何自古还称得蜀者得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巴蜀的四塞 , 并不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 , 也无法阻碍巴蜀不断被卷进中原的军事角逐之中 。战国时 , 秦楚争雄 , 双方都企图取道巴蜀 , 以进攻对手的后路 , 巴蜀首次卷入了中原征战 。诸葛亮的"隆中对" , 即是取巴蜀立足 , 北伐中原 , 巴蜀再次卷入大规模的中原征战 。
南北朝后期 , 西魏全国经营巴蜀 , 以包围南朝的梁与陈 , 巴蜀第三次卷入中原的纷争 。五代时期 , 北方五朝及后来的北宋 , 也先后三次取道巴蜀作统一的打算 。南宋偏安 , 重用吴氏家族于巴蜀设防 , 从后路抵挡金人的进攻 。元蒙帝国偷袭云南大理后 , 同样在巴蜀长期与南宋对垒 , 牵制宋军 , 以造成伯颜偷袭临安的机会 。上述六次重大的军事事件 , 战场虽然偏在巴蜀 , 但却牵动全国 。综上可见 , 巴蜀虽然偏处西南 , 但军事上却与中原休戚相关 。天下未乱蜀先乱 , 真的是巴蜀人本性爱作乱吗?
从中原人的立场来看 , 巴蜀并非中原文化正宗 , 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的势力 , 都无法与中原匹敌 , 一直有轻视巴蜀之心 。可是在实际的政治、军事活动中 , 却不得不承认巴蜀具有很强的实力 。巴蜀的得失 , 往往构成全局成败的关键 。历史上对巴蜀恃强凌弱 , 遭损的往往是强者自己 。
西晋轻视巴蜀 , 派罗向专事镇压 , 以至于氐族大起义 , 造成成国的割据 。南梁内讧 , 听任萧纪割据 , 放弃巴蜀 , 同样造成长江上游军事防线的全线动摇 。元末重兵镇守关陇和云南 , 以至于明昇唾手而取巴蜀 。可见 , 中原虽然强大 , 但绝不可轻视巴蜀 , 巴蜀虽小 , 却足以挫败中原的胁持 。"天下未乱蜀先乱" , 看来并非巴蜀人本性爱作乱 , 事实上是处理巴蜀问题欠公正而自找其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