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同人|对和而不同的渴望,是我的永恒动力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对和而不同的渴望 , 是我的永恒动力
威尔?杜兰特是谁?
简单来说 , 他和胡适一样都是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学生 。 他费时近半世纪写就的长篇巨著《文明的故事》被誉为“20世纪的《史记》 , 人类文明的《离骚》” , 季羡林先生认为这个赞誉“绝不是溢美之词” , 他还因此而获得了普利策奖 。
他一生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 化复杂为易懂 , 可谓是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 , 他的《哲学的故事》《历史的教训》也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欢 。
而《落叶:威尔?杜兰特的生命沉思》一书则是杜兰特倾注60余年心血创作的“非常杜兰特”、最个人的作品 , 展示了最真实的杜兰特 , 也是在他逝世32年后才被发现的珍贵遗作 。
愈成长 , 愈虚荣 。 这就是我 , 一个年近九十五岁的老人 。 到了这个年纪 , 我本应对沉默的艺术了如指掌 , 本应清醒自明 , 知道每个有学识的读者都已听过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和与之对立的观点 。 然而 , 我还是怀揣一颗忐忑之心 , 准备不计后果地告诉这个世界 , 或告诉亿万分之一的世界 , 我对万事万物的思考 。 这种做法格外荒谬可笑 , 毕竟到了我这个年纪 , 年轻时的做事方法或观点早已根深蒂固 , 几乎无法真正理解这个制造困扰的百变世界 , 而且还往往会从往事中寻找慰藉 , 或向家里寻求安全感 。
那么 , 我为什么还要写?好奇的读者来信 , 叫我谈谈对人类生命和命运这些永恒问题的看法 , 而这只是一个虚荣的借口 。 可事实上 , 撇开所有写作中的孤芳自赏 , 我之所以会写 , 主要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对于其他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 。
华章同人|对和而不同的渴望,是我的永恒动力
本文插图

我准备以非正式的方式 , 摒弃晦涩难懂的文字 , 在这个一只脚已跨进坟墓的年纪讲述我对那些终极谜题的感受 。 其实 , 在很多年前 , 我就曾不顾一切地在《哲学与社会问题》(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Problem , 1917)、《哲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Philosophy , 1926)、《转变》(Transition , 1927)、《哲学的宫殿》(The Mansions of Philosophy , 1929)和《论生命的意义》(On the Meaning of Life , 1932)中阐述过这些问题 。
我知道 ,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谜 。 生命是一条由看不见的源头淌出的河 , 奥妙无穷;生命是“由众多彩色玻璃组成的穹顶” , 想来太复杂 , 说来太浅显 。
然而 , 对和而不同的渴望是我永恒的动力 。 唯愿可以讲述出恢宏的经验和历史 , 用过往闪烁的光亮凸显未来 , 从混乱的感觉和欲望中发现意义 , 发现生命洪流的方向 , 从而多多少少控制这条洪流 , 这种永不满足且形而上学的欲望是我们这些问题人类的优秀品质之一 。 我们所了解的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 也可以说 , 我们的能力胜于我们所了解的 。
从贸然来到这个世界开始 , 到生命的车轮兜了个圈儿回到死亡为止 , 纵使徒劳 , 我们也要尝试了解整个人类 。
当我们从少年、青年、壮年步入老年 , 在经历人生的每一个年龄段期间 , 让我们正视哲学在形而上学、道德、政治、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 并且让我们把渺小的步伐协调起来 , 环绕我们这个充满智慧的星球 。 这会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肤浅、陈词滥调和错误的影响 , 但这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接近我们复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更接近真理的全貌 。
华章同人|对和而不同的渴望,是我的永恒动力
本文插图

请不要企盼这里有任何新的哲学体系 , 亦不要期待任何惊天动地的思考 。 这不是来自哲人的神圣启示 , 而是一部人类的谦卑自白 。 书中的文章都很简短 , 其唯一的自豪之处是其主题 , 而非深度和长度 。 如果你在这里发现了任何新颖的东西 , 那纯属偶然 , 或许还会令人遗憾 。 知识会增加 , 然而 , 智慧即便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进 , 却不能代代相传 。 我无法指导所罗门(智慧之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