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胡侃|青年教师是这样“破茧而出”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秦国玲
做好老师前先做好学生
都说“名师出高徒” , 中考成绩的奇迹 , 背后是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持续发力 。 正视教师职业素养建设 , 加快晋升队伍素质 , 是麓台学校一以贯之的品质晋升举措 。
电影胡侃|青年教师是这样“破茧而出”的
本文插图

从非科班出身的“菜鸟”新人 , 到能独当一面的年级主任 , 徐娟娟在入职麓台学校的第四年 , 在“青蓝工程”“搭台子、压担子、促尖子”中迅速成长 , 一年站稳讲台 , 两年胜任教授教养 , 三年力创佳绩 , 今年被学校“委以重任” 。
2017年 , 徐娟娟在青蓝工程中结对了师父韩瑞真 , 师傅带着她教授教养、待学生、课堂打磨、班级治理 。 每次上课 , 她都准时到师父的课堂签到 , 像学生们一样 , 当真聆听 , 做好课堂笔记 。
【电影胡侃|青年教师是这样“破茧而出”的】若要走得快 , 就独自前行;若要走得远 , 就结伴而行 。 徐娟娟说 , 除了师傅外 , 整个语文团队都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 大到讲课的内容、逻辑、形式 , 小到PPT字体、布局 , 师傅们都近于完美的指导我 。 每一次磨课时 , 语文组所有小伙伴 , 都会坐在教室后面听我上课 , 为我出谋划策;每周一次的学科教研会上 , 会集大家之力 , 提出意见及改进方案 。
“青蓝工程”使她不再是“孤单”的一个人 , 而是共同体中一个活跃的细胞 。 徐娟娟从风格各异的骨干教师身上汲取经验 , 也从年青的教师身上感触感染对教育的热情 。 “在这里可以取经 , 也可以取暖 。 ”徐娟娟深有感触地说 。
“结对师徒”成了提高共同体
跟着新教师气力不断注入 , 潍州麓台学校教师团队变得更有活力 。 新教师能时时刻刻感触感染到学校对她们专业发展的引领 , 新教师上岗课、全员公开课、区教研室点评课、新教师汇报课、学期末的课堂大赛……培育贯串于教授教养全过程 。
在初三年级 , 道法教师王明慧是一名“新师父” , 一年时间 , 她带着“门徒”王婷婷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 在第一届毕业生中道法ABC率达到82% , 全市名列前茅 。 她们形成一种微型研修团队 , 互帮互学、互惠成长 。 “快速成长背后是青年教师成长培养完备的体系 。 青蓝工程 , 有专门的师父手把手引路;种子教师成长营把青年教师会萃到一起 , 共促发展 。 未来名师计划 , 提供更丰硕的成长资源 。 ”王婷婷说 。
青蓝工程 , 这只是该校教师多维成长平台中的第一站 , 还有名师工程、名班主任工程、核心工程、素质工程等 。 学校对处于不同发展状态的教师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 明确教师从入职、上岗、纯熟、骨干、名师、专家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 , 在自我晋升学习成效基础上 , 结对老师和学科团队给予搀扶和匡助 , 使教师培养从短期实施变为长期自觉 。
作为骨干教师 , 同时身兼初三级部语文教研组长和九一、九七班的语文教师 , 慈瑶瑶的每一天都像上紧发条一刻不停 。 既要带动匡助新教师成长研课磨课;又要肩负起班级和年级管理工作 , 把控整个年级的备考状态;还要自我的不断进级……骨干教师像是一台永动机的轴心 , 维系着教师队伍的高速前行 。
学校千方百计为青年教师进步业务水平创造条件 , 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流动 。 同时 , 用评价机制 , 架好成长“梯子” 。 为使青蓝工程体现出协力 , 学校将师徒“捆绑式评价” 。 初中部李雪梅副校长对此有了全新的熟悉:“不仅推动形成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 , 也让老师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 ”
教师培养链买通“巨匠”
成长通路
从徐娟娟、王婷婷、慈瑶瑶的经历中不难看到 , 勤奋、长进是青年教师崭露头角的重要原因 , 而麓台学校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正视 , 则给予了他们向上攀登的底气和自信 , 她们成为教育教授教养中的国家栋梁指日可待 。 学校铸造“善教育、精教授教养、能科研”的全才型教师 , 构建了“新入职-适应型-胜任型-骨干型-示范性-专家型-导师型”七级教师成长门路 , 这种稳固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 扎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 铸造着一批又一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及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创造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