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看直播买理财买保险?不靠谱!
_原题为 看直播买理财买保险?不靠谱!
这几天在闲鱼搜索“双11预售”等关键词后不难发现 , 一些网友正在转售还未发货的“双11”预售商品 。 不少人在冲动购物之后恢复理智 , 决定将已付定金的商品转售 , 以求提前止损 。 冲动消费是魔鬼 , 对购买金融产品来说也不例外 。 10月28日 ,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5号风险提示 , 提醒社会公众防范直播营销中可能隐藏的销售误导等风险 。
文/采访人员 郭舒晨
漫画/刘哲姝
保险公司表现积极 管理层亲自上阵“带货”
受疫情影响 , 今年以来 , 一些金融机构开拓线上销售渠道 , 试水网络直播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金融机构的理财直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财知识、投资理念的宣讲 , 另一类则是相关产品的推介 。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 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开启的线上直播 , 大多并不是直接营销理财产品 , 更多的是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 相比之下 , 一些保险公司在直播方面表现更为积极和主动 , 有些管理层甚至亲自上阵 , 在直播间里“带货” 。
此外 , 今年5月底 , 支付宝正式开放理财直播平台 , 几十家金融机构入驻 , 其中基金公司最为活跃 。
金融产品营销监管严格 直播营销存在风险
与快消品直播带货不同 , 金融产品的营销有着严格的行业监管规则 , 包括专业门槛和合规性要求等 。 有些金融产品相关的直播营销行为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
为此 , 监管部门正式发声 。 10月28日 ,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5号风险提示 , 提醒社会公众:应注意甄别金融直播营销广告主体资质 ,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购买金融产品;认真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重要信息和风险等级 , 防范直播营销中可能隐藏的销售误导等风险;树立科学理性的金融投资、消费观念 。
获取资讯十分方便 但须小心有人钻空子
【理财|看直播买理财买保险?不靠谱!】“金融产品带货与直播相结合是一种不错的创新方式 , 但由于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与收益特质 , 在直播带货的过程中 , 一定要全程提示投资者相关风险 , 并尽量让其完整参与 , 防止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 ”兴业银行金牌理财师、厦门鹭江支行贵宾理财经理陈成说 。
华夏银行厦门海沧支行理财经理、AFP(金融理财师)持证人王欣欣也认为 , 对市民来说 , 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 , 不用到网点就能获取新鲜、生动的金融资讯 , 十分方便 , 但一些金融产品相关的直播营销行为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 比如 , 由于直播平台开设账号基本没有门槛限制 , 一些无资质的个人或机构就可能钻空子 , 擅自开展金融产品直播营销 , 涉嫌非法或超范围开展金融营销活动 。 另外 , 一些不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士包装成“专家” , 对金融产品进行不当解读、类比 , 这也很容易误导投资者 。
链接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注意这三方面内容
银保监会建议 , 消费者可从以下三方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辨明直播主体资质:弄清发布营销广告、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主体 , 注意相应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或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质 ,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 。
■看清直播内容:充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息 , 如借贷产品的息费标准、实际年化利率 , 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缴费要求 , 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等 。
■知悉金融消费或投资风险: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内容、息费标准、免责条款、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 , 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 。
提醒
带货主播什么都敢说
您千万别什么都相信
■虚假或夸大宣传:如“最快3分钟放款”“最长免息50天”等 , 实际上多数消费者难以符合其免息条件、放贷条件或产品销售范围 。
■偷换概念、简单比价:仅对保险产品价格进行简单比较 , 却不详细介绍保险责任 , 故意隐瞒除外责任、分红收益不确定等重要信息 , 甚至曲解保险产品条款 , 还宣称“什么都保” 。
■信息披露、风险告知或提示不到位:未能充分提示金融产品存在的风险、免责条款等 。
推荐阅读
- 直播|王巍:11.11国美线上平台成黑马 整体GMV猛增166%
- 直播|给直播带货去去火
- 直播|直播带货火!“双11”老产品卖出新花样
- 直播|创维电视11.11销量增长秘笈:品牌、技术、产品一个也不能少
- 云监工|天猫双11首次直播快递 1亿人次云监工见证数字物流进步
- 蠢萌新闻|王玉环家中设宴为赵雅芝庆生,花园豪宅罕有曝光,退圈后成保险女王
- 国民记者|Rita直播也出事故,账号被盗私人照或流出,直言心态炸裂
- 柏文|爆品逻辑、直播渠道撬动国内市场 广州国货美妆品牌崛起
- 进化|广州国货美妆加速进化,爆品逻辑、直播渠道撬动国内市场
- 包裹|全球首次直播双11快递,1亿人云监工,包裹比去年早到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