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写在"长征"副刊出版第5000期之际丨向着荣光与梦想

长征|写在"长征"副刊出版第5000期之际丨向着荣光与梦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解放军报》“长征”副刊标记到“第5000期”字样的时候 , 一个醒目的路标又在我们眼前高高矗立 。
路标 , 承载的是记忆 , 铭刻的是征程 。此时此刻 , 站在它的身边 , 我们情不自禁把目光回望 , 深情回望一段独特的生命旅途 , 细细体悟那经由岁月积淀的荣光与梦想 。

副刊 , 是一张报纸的重要阵地 。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 , 《解放军报》在创刊号上就开始刊登文艺作品 。之后 , 《解放军报》逐渐有了自己的副刊品牌 。从最初的“文化副刊” , 到1961年1月6日易名的“进军号” , 到1962年7月2日再次更名的“文化园地”……这些都是“长征”副刊的源头和血脉 。
1975年11月9日 , 在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的日子里 , 《解放军报》在当天第3版的右上角上刊发了一篇短文——“致读者” , 宣告“长征”副刊正式诞生 。从这一天开始 , 第1期、第2期……“长征”副刊一天一天、一步一步积淀自己的生命厚度 。
截至今天 , 5000期“长征”副刊 , 已然跨越45年的光华 。

轻抚那一张张带着时间质感与温度的新闻纸 , 回看那一次次反复出现的“长征”二字 , 我们内心充满了深深敬意 。
“长征”副刊从诞生那天起 , 就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领导的关怀与厚爱 。毛主席有多首诗作在“长征”副刊上与读者见面;朱德、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开国将帅的文艺作品 , 不时在“长征”副刊上发表 。肖华、肖克、张爱萍、杨得志、杨成武、秦基伟、洪学智、吕正操、廖汉生等战功卓著的将军们 , 也将自己的作品寄给“长征”副刊 。长期以来 , 军委领导或作出批示指示 , 或推荐惠寄稿件 , 或对“长征”副刊给予关心支持 。这是“长征”副刊享有的特殊荣光 , 也是激励“长征”副刊不断迈向新境界的不竭动力 。
与此同时 , 一大批军内外作家艺术家为“长征”副刊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刘白羽、廖沫沙、徐怀中、李瑛、林默涵、叶楠、冯牧、徐光耀、李国文、邓友梅、金敬迈、黎汝清、阎肃、孟伟哉、莫言、李存葆……这一串广大读者非常熟悉、十分亲切的名字 , 记载着“长征”副刊在军事文艺史上的辉煌 。那一篇又一篇精品力作 , 通过“长征”副刊走进读者心田 , 也不断夯实着“长征”副刊的底蕴 。当然 , 数十年来 , 还有无数读者从“长征”副刊开始起步自己的文学人生 。他们在“长征”副刊发表的作品 , 或被国内有影响的报刊转载 , 或因此获得全国全军大奖 。他们中还有不少人逐渐走向文艺界的前沿 , 成为享誉军内外的文化名家 。所有这些 , 都让军内外读者一次次领略了“长征”副刊的文化魅力 , 也是“长征”副刊之所以被誉为“军事文化高地”的重要原因 。
回首5000期一路走来的足迹 , 我们愈加深切地感受到 , “长征”副刊的荣光 , 是一代代作者、读者共同托起的荣光 。这份荣光永远闪耀在“长征”二字上 , 也永远留存在一代代“长征人”心里 。

目光回望 , 我们一边感受荣光 , 也一边在认真思考:那一个个清晰可见的足迹背后 , 到底凝聚着什么?那一篇篇哪怕过去多年、今天读来依然仿若初见的文字 , 对我们这支军队和广大读者来说 , 又意味着什么?
这是历史的文学日历 , 也是时代的壮丽诗篇 。“长征”副刊自诞生以来 , 就始终与国家和军队向前迈进的脚步同频共振 , 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重大事件 。国防和军队改革、边境作战、抢险救灾、维和护航、联合军演、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里 , 人民军队的旗帜在哪里飘扬 , 官兵的身影冲到哪里 , “长征”副刊的眼睛就会在哪里聚焦 , 文学的号角就会在哪里吹响 。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 , “长征”副刊以“新闻的速度 , 昂扬向上、大气庄重的文学品质” , 给时代、给今天的我们都留下难忘记忆 。这是我们党的新闻和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 , 也是“长征”副刊的精神坚守 。正因为这种坚守 , 5000期的“长征”副刊就像一面面镜子 , 从不同侧面映照出我们国家和军队的点滴变化 , 映照出代代英雄儿女为国家军队建设牺牲奉献的万千风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