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解说员,失意的打工人( 二 )

体育解说员,失意的打工人
▲2019年NBA季后赛期间 , 孔祥宇“一战成名” 。不过在整个2020年 , 根据孔祥宇自己统计 , 参与的NBA解说评述大概在30场左右 , 加上CBA和综合体育项目等 , 全年解说的比赛在百场左右 。 考虑到腾讯体育新赛季暂时没有CBA解说任务 , 可以预见他的自然年工作量整体较之去年 , 会有较为明显的降幅 , 当然其中也有疫情导致赛事数月停摆的原因 。和孔祥宇的情况类似的 , 与平台签约 , 依托平台所拥有的版权说球的解说比比皆是 。 但如今市场在悄然发生变化 , 平台为了节省成本(社保等) , 不再招专职解说 , 改为场次合同制 , 这点在PP体育体现最为明显 , 他们巅峰期全职解说一度接近30人 , 目前已降至低个位数 , 不排除将来跟咪咕一样 , 都改场次合同制 。如此不稳定的版权更迭环境 , 对年轻的英超解说并不友好 , 没有培育优质英超解说的稳定土壤 , 不利于他们成长 。 这或许也是这些年我们并未看到年轻体育解说冒头的主要原因 。“这个行业 , 更新本就比较慢 , 对新人也越来越难了 , ”前述资深解说感叹 。那么 , 如果不和平台签约 , 做一名类似于詹俊式的职业解说呢?以于鑫淼为例 , 过去他主要以兼职、合作的方式 , 参与各平台的赛事解说 。 在2017年期间 , 于鑫淼在欧洲赛季的解说任务 , 平均每周5场左右 。 而在新赛季 , 每周的解说任务目前平均1-2场 , 他的重心放在了西甲 , 这既是他的专业口 , 也确实因行情所致 , 暂时没接到其他联赛的活 。解说任务减少 , 与平台的变化挂钩 。 “我前几天还跟想入行的学生聊 , 想当体育解说一定要慎重 , 因为这不怎么赚钱 。 ”于鑫淼说 。体育解说员,失意的打工人
▲于鑫淼(右)搭档刘晶捷参与俄罗斯世界杯解说 。“版权兴则解说兴” , 自从中国体育产业于2014年进入新纪元 , 版权价格水涨船高时 , 也正是解说价格疯涨的时刻 , 詹俊在内的名嘴们 , 都曾尝到行业发展的红利 。 PP体育还曾在2018年推出体育综艺《足球解说大会》 , 看起来解说行业欣欣向荣 。如今在版权市场 , 腾讯体育以“白菜价”获得独家转播的权益 , 一位接近本次交易的人士对懒熊体育表示 , 这笔交易只是“回到了市场价值本身” 。这种变化也会折射到体育解说的价值上 , 就像各海外、本土联赛需要重新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规律 , 让体育名嘴接受如此大的行情落差 , 也要给他们一点时间 。不过这种变化对新生代解说更为残酷 , 在这本就几乎“用爱发电”的行业 , 在“认清”了这市场的残酷“现实”后 , 还会前赴后继想入行当体育解说吗?来源:懒熊体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