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时任志愿军工兵指挥所战地记者李清廉:噙满泪水写下《无名烈士之歌》
【烈士|时任志愿军工兵指挥所战地记者李清廉:噙满泪水写下《无名烈士之歌》】时任志愿军工兵指挥所战地采访人员李清廉——
噙满泪水写下《无名烈士之歌》
■刘汝山 罗 艺 冯启迪
“当采访人员不能怕死 , 哪里战斗激烈就要到哪里去 。”
“你知道志愿军第一批部队入朝时的真实情景吗?那是秘密地强渡 。”面前端坐的老人名叫李清廉 , 一身旧军装 , 身体硬朗 , 目光如炬 。当年在朝鲜的5年零8个月 , 作为志愿军工兵指挥所战地采访人员的他 , 脚底曾沾满浸透烈士鲜血的泥土 。
“我是采访人员 , 战场在哪里 , 我就在哪里 。哪里战斗激烈 , 我就去哪里 。”凭借与年龄并不相称的精确记忆 , 70年前那场残酷战争的真实场景 , 在老人的讲述中徐徐展开 。
1950年10月19日晚 , 阴云低垂 , 寒风阵阵 。李清廉随志愿军第40军118师强渡鸭绿江 。没有激昂的乐曲 , 没有送行的群众 , 一切悄无声息又惊心动魄 。“敌机在鸭绿江上空昼夜盘旋、侦察 , 志愿军将士昼伏夜出 , 在刚架好的浮桥上疾步走过 。”李清廉心潮澎湃 , 在鸭绿江边写下入朝后的第一篇新闻 , 《初战鸭绿江 , 工兵建殊勋》 。
“没想到 , 上级领导‘一口毙稿’ 。他说 , 这可是机密 , 现在不能发表!”李清廉说 , “这以后 , ‘保密’二字就时刻装在脑子里了 。”
过江后 , 李清廉随118师一路东行 , 在两水洞附近见证了“入朝第一枪” 。说到这儿 , 老人脸上浮现出笑容,“这一场仗打得漂亮!”
1950年10月25日 , 第40军主力部队在温井、北镇地区集结待机 。上午8时30分 , 120师360团在云山城北玉女峰一带 , 与行进至此的南朝鲜军第1师15团交火 。与此同时 , 118师主力在两水洞与南朝鲜军第6师打了一个遭遇战 , 歼灭该师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中队 , 赢得了志愿军出国作战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 。
当天 , 李清廉满怀激情写下消息稿《温井打响第一枪 , 全歼南韩一个加强营》 , 通过电台发给新华社驻志愿军总部采访人员 。
恶劣的生存环境 , 激烈的战斗场景 , 英勇的志愿军将士 , 这一切极大地激发着李清廉的写作热情 。他和战士们同吃同住 , 谈心交流 。夜晚 , 爬冰卧雪急行军;白天 , 以膝为桌写稿子 。
“除了写新闻 , 我还自编快板诗、打油诗和顺口溜 , 油印成巴掌大的传单发给连队 , 激励士气 。战士们都爱听爱唱 。”忆起战斗岁月 , 老人眼中闪烁着神采 。“当采访人员不能怕死 , 哪里战斗激烈就要到哪里去 。”为忠实记录战斗场景 , 李清廉闻战而动 , 经常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线 。眉骨旁的伤疤 , 小腿上的弹痕 , 标记着这名战地采访人员经受的血与火考验 。想继续追问 , 老人却摆摆手说:“不值一提 。我最难忘的是第四次战役 , 第50军血战白云山 , 太壮烈了!”
1951年1月25日 , “联合国军”在坦克、飞机、大炮支援下 , 由西向东发起全面反攻 。志愿军第50军在汉江南岸组织防御 , 依托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顽强坚守 。149师447团驻守在汉江南岸白云山 , 这片地域控制着从水原通往汉城的铁路和公路 , 是敌我争夺的战略要地 。
“飞机、大炮轮番轰炸 , 刚修好的工事马上被炸平了 , 阵地上火光四射、弹坑累累 。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 , 大家高喊着‘人在阵地在’的口号 , 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 。” 随队采访的李清廉冒着炮火在几个主要阵地上来回穿梭 。“我要记下这一切 , 告诉祖国和人民 。”
“一些阵地白天被敌军夺了去 , 夜晚我们就组织冲锋抢回来 。一个阵地往往几易其手 。”李清廉回忆 , “双方激战11个昼夜 , 我们的战士是凭着血肉之躯和敌人的‘钢铁’正面搏斗 , 帽落山下一个小池塘中全是黑褐色的血水 , 我亲眼所见 , 血流成池呀……”老人双手捂面 , 不忍再说 。
战至2月5日晚 , 447团顶住敌军两个团的轮番进攻 , 以伤亡344人的代价 , 毙伤俘美军1400余人 , 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
推荐阅读
- 志愿军|吓破敌胆!志愿军一人俘获63名俘虏用的一杆什么样的枪?
- 志愿军|“19天生产10万把军镐”
- 冲锋枪|志愿军吓破敌胆的“战力倍增器”
- 50式冲锋枪|志愿军近战夜战的利器:国产50式冲锋枪
- 坦克|“万岁军”的功勋炮
- 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只用了半个小时 让整个民族一起沸腾
- 中国人民志愿军|“祝你们继续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 参军|志愿军老战士朱法印:“心里没有怕,只想着消灭敌人”
-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白清林:“不管啥样的敌人来,咱都敢打!”
- 赵兴元|志愿军老战士赵兴元:机智勇敢把阵地向前推进300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