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观历史|宋朝洛阳桥屹立至今,耗资18亿的阳明滩大桥却倒塌,这是为何?

趣观历史|宋朝洛阳桥屹立至今,耗资18亿的阳明滩大桥却倒塌,这是为何?

文章图片

趣观历史|宋朝洛阳桥屹立至今,耗资18亿的阳明滩大桥却倒塌,这是为何?

文章图片

趣观历史|宋朝洛阳桥屹立至今,耗资18亿的阳明滩大桥却倒塌,这是为何?

文章图片

趣观历史|宋朝洛阳桥屹立至今,耗资18亿的阳明滩大桥却倒塌,这是为何?

引言

“陛下用群臣 , 如积薪耳 , 后来者居上 。 ”——《史记·汲郑列传》 。 这句话本来是汲黯对汉武帝发的牢骚 , 不过却引申出来了“后来居上”这个成语 。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 新出现的总比原来的好 , 不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到蒸汽时代和电子时代 , 人类的科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发展 。 从工业革命开始 , 人类在科技上取得的进步可谓是突飞猛进 。 按理说以人类现今掌握的科学技术而建造的桥梁其质量也应该后来居上 , 可是耗费18亿的阳明滩大桥一年就坍塌 , 而宋朝的千年大桥却至今仍在 , 这是什么原因呢?

▲阳明滩大桥旧照
012011年11月6日 , 我国耗资18亿人民币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上建立的当时长江以北跨度最大的阳明滩大桥建成通车 。 这座大桥全长7133米 , 宽36米 , 总共有8个双向车道 , 可以供9800辆机动车同时通过 。
然而 , 正是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工程 , 却在通车之后一年就坍塌了 , 成为了国内“豆腐渣”工程的典型代表 。 2012年8月24日 , 阳明滩大桥主桥末段因为4辆超载大货车的驶入 , 其匝道出现了坍塌 。 这次事故共造成了3人死亡5人受伤 。

▲阳明滩大桥崩塌旧照
在后来政府对阳明滩大桥坍塌一事进行了调查 , 结果显示桥墩尺寸和钢筋规格等参数都满足当初设计时的要求 ,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大货车的重量超过了桥梁本身的载重 。

可是这样一座大桥 , 其建成之初号称能够一次性通行近万辆机动车 , 却在仅仅4辆超载大货车通过之时发生了坍塌 。 就算四辆大货车都超载 , 重量也远远不及万辆机动车空车时的重量 ,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故呢?

▲阳明滩大桥崩坍现场照
02【趣观历史|宋朝洛阳桥屹立至今,耗资18亿的阳明滩大桥却倒塌,这是为何?】据相关的桥梁专家指出 , 阳明滩大桥在设计只是采用了独柱墩型结构 , 导致车辆都在同一侧行驶时桥体会失去平衡 。 并且其在建造之时也采用了施工进度较快的钢混结构组合梁 , 让阳明滩大桥的平衡性再次减弱 。
总而言之 , 这座在18个月内完成施工的阳明滩大桥不仅设计之时就存在漏洞 , 建造时还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 , 才造成了坍塌的悲剧 。

▲卢沟桥
其实中国的桥梁技术一直都领先于世界 , 现存了许许多多的古桥 , 比如卢沟桥、赵州桥、洛阳桥等 。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江水道之上的洛阳桥 , 更是修建于千年之前的北宋年间 , 至今依旧承受着风吹雨打巍巍屹立 。
与18个月便修建完成的阳明滩大桥不同 , 宋皇祐五年至宋嘉祐四年(公元1053-1059年) , 时任泉州太守蔡襄耗费6年时间在洛阳江上修建起了一座供百姓通行的洛阳桥 。 全桥由46座石墩支撑 , 长834米 , 宽7米 。

▲洛阳桥近照
当时这座洛阳桥也被称为万安桥 , 其设计者首次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独特桥基——筏形基础 。 用船载着石头于桥梁中线抛下 , 使江底形成石堤 , 并在其之上长条石交错垒砌建造桥墩 , 以此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 。
除此之外 , 一种由当地人独创的“种蛎固基法”也被运用于洛阳桥中:人们在其基石之上养殖牡蛎等贝类 , 随着这些生物的繁殖 , 原本松散的石堤便凝聚成了牢固的中流砥柱 。 筏形基础与“种蛎固基法”的双剑合璧 , 成就了这座千年不倒的洛阳桥 。

▲洛阳桥石碑旧照
03“一桥飞架南北 , 天堑变通途 。 ”洛阳桥建成以后 , 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 更是为中国后来的桥梁建设工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桥梁建造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阳明滩大桥建成通车一年后便坍塌 , 洛阳桥却经历了千年岁月存留至今 。 究竟是客观建桥技术的倒退 , 还是人类主观因素导致的悲剧?答案显而易见 。

▲港珠澳大桥近照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 我国人民所修建的港珠澳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等远远超越了古代的建桥水平 , 坚固又雄伟地屹立在江河湖海之上 , 象征着现代桥梁建造业的奇迹 。 但是我们是否应该传承先人们的匠人精神 , 将之融入这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 建造出也可以经历千年万年而不倒的 , 真正的宏伟桥梁呢?
结语
“治玉石者 , 既琢之而复磨之 , 治之已精 , 而益求其精也 。 ”——南宋·朱熹《论语注解》设计、修建桥梁和打磨玉石其实是一个道理 , 需要对其进行反复的琢磨 , 精益求精 。 何况桥梁建设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国之大计 , 根本容不得半点马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