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每经热评|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避免芯片项目烂尾

_原题为 每经热评|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避免芯片项目烂尾
每经评论员 胥帅
昨日(10月20日) , 国家发改委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 , 新闻发言人孟玮针对“芯片项目烂尾”乱象表示 , 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风险的 , 予以通报问责 。
早些时候 , 各大媒体已报道过一些地方的芯片项目烂尾乱象 , 诸如百亿项目停摆、投资人难觅踪迹等 。
每个烂尾项目都有一种共性 , 前期的投入变成了不可再得的沉没成本 。 芯片项目烂尾 , 不单单是钱没了这么简单 , “沉下去”的还有行业人才、工艺专利、高端设备 。 项目停摆 , 稀缺人才可能会就此蹉跎岁月 , 本来难买的光刻机等设备也成了闲置的“破烂” 。 生产能力丧失也意味分工结构的中断 , 技术追赶的道路又可能被拉开一段距离 。
【芯片|每经热评|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避免芯片项目烂尾】芯片项目“烂尾”破坏当下 , 更毁灭未来 。 不过 ,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 通过个别芯片项目烂尾的现象去否定政府、社会、企业要发展集成电路的巨大热情 。
毕竟“林子大了 , 什么鸟都有” , 乱象是任何事物、产业发展初始阶段都要经历的 。 去年 , 全国新设半导体企业超过一万家 , 当中免不了有“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的南郭先生 。 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局是被彻底淘汰 , 行业向前发展的大势不会因此改变 。
要避免芯片项目烂尾这类乱象 , 就要了解当中症结 。 从既有案例看 , 一些芯片园区规划和芯片项目的盲目上马违背了经济规律 。 有商业模式难以为继 , 化为资本“吞金兽”的 , 比如与高通合作 , 要做CPU的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 有产能规划同质化严重 , 产线设计雷同的 , 比如陷入困境的陕西坤同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这类芯片项目乱象形成了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语言 , 就是芯片“内卷”——过密资本投入带来了边际生产效率和回报率的双重递减 。
某种程度上 , 这些案例涉及的引入项目方、企业、股东、地方政府 , 或多或少低估了芯片行业的专业化程度 , 芯片产业的壮大不能简单依靠划工业园区、划地、划钱来实现 。
相对专业化的产业而言 , 局外人更像是在盲人摸象 。 若对专业化风险预估不足 , 重金投入的结果就是被反噬 , 浪费稀缺资源 。 正因为芯片资源的稀缺禀赋 , 更需建立“追责”手段以形成制度上的“硬预算约束” 。
高壁垒、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的芯片产业 , 更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要尊重芯片行业里的企业家 , 相信他们的嗅觉和重组各个生产要素的专业能力 。 相信风投资本 , 毕竟他们要核算风险收益比 , 失败就要被出清 。 最后自然要依靠市场 , 相信其配置稀缺资源的神奇魔力 。
所以 , 在专业化芯片领域 , 要坚持企业和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责任 。 市场规模分工才会促成芯片分工专业化 , 进而促使行业从初级生产结构向高级生产结构演进 。 更为关键的是 , 相比直接的经济补贴 , 地方政府需要在制度、营商环境上下功夫 , 比如保护专利权、减税免税、融资降本、上市奖励等 , 吸引和培育更多的芯片企业和专业人才 。
只有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 让企业、股东、地方政府等各自发挥自身擅长领域的优势作用 , 才能从根本层面减少甚至避免芯片项目烂尾情况的发生 。
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