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真实恐怖片:不是我们玩手机,而是手机玩我们( 二 )

年度真实恐怖片:不是我们玩手机,而是手机玩我们
《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书中提到:“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 , 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 , 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 。 ”某种意义上 , 社交媒体就是这样一个“笑面虎” 。它表面上说帮助我们排解孤独 , 但实际上 , 却创造了更多孤独 。当动动手指就能够打发时间 , 还会有谁想要走出自己原有的生活状态 , 去真正了解身边的朋友呢?“玩手机不香吗?”成了一个可以拒绝任何实际社交的有力借口 。毕竟 , 没人能找出更好的反驳理由了 。开篇提到的一家人 , 因为手机的存在变得缺乏交流 , 互相都不了解彼此的生活状态 。妈妈唯一了解自己孩子的渠道 , 不是交谈和观察 , 而是去追踪他们在社交网络上的动态 。想想有多久 , 你和朋友更多的只是在网上插科打诨 , 而不是一起去喝个下午茶 。又或者 , 你们在喝下午茶时 , 是真心地想和对方交换最近的状态 , 还是更多地为了去网红地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当然 , 这并不完全是我们的错 。社交软件的诱惑力太大 , 实在让人难以抗拒 。毕竟 , 数以万计的设计师正站在网络的背面 , 卯着劲在思考该怎么让我们更多的留在互联网上 , 就连他们自己 , 都有可能成为这背后的受害者 。年度真实恐怖片:不是我们玩手机,而是手机玩我们
纪录片中 , 把大数据追踪个人的行为拟人化进行了表达 , 藏身在数据之后的并不是机器 , 而是三个程序员 。Ben是个高中生 。他的手机屏幕碎了 , 不得不和妈妈达成约定:一周不玩手机 , 就能拥有一个新屏幕 。而这对管理Ben的三个程序员简直是致命性打击 。年度真实恐怖片:不是我们玩手机,而是手机玩我们
他们不断分析Ben过往的数据 , 发送各种各样他可能会感兴趣的提醒来吸引他 , 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什么球鞋的介绍 , 来自女神的照片圈出提醒 , 统统都试一次 。当这些都无效时 , 几名程序员决定放大招 , 发出了Ben前女友已经恋爱的劲爆消息 。果不其然 , Ben上钩了 。他立马打破了“手机监狱” , 用破碎的手机屏幕 , 视奸前女友的动态 。就像《楚门的世界》中 , 当楚门试图逃离不正常的世界时 , 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 , 避免这一事情发生 。年度真实恐怖片:不是我们玩手机,而是手机玩我们
大数据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总导演 。他几乎什么都知道 , 你去过哪里 , 喜欢谁 , 月收入是多少 , 什么类型的情感能让你产生共鸣......它会不断推送你感兴趣的东西 , 把你困在社交媒体里 。书单君想要提醒大家的是 , 在无力改变现状之前 , 不管社交网络表面上披着一件多么光鲜亮丽的外衣 , 都要看到它的有害之处 。也要意识到 , 它所制造的虚假幻象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以约会软件为例 , 不管你在其中收获了多少喜欢 , 最终想要的 , 肯定还是在现实中和某人建立真实而亲密的联系 。波兹曼曾大胆预言:“我们将毁于所热爱的东西 。 ”我们正在通往这条路 , 但应极力避免这样的结局 。互联网时代 , 我们最该做的是“离线”大部分社交软件都是免费使用的 , 为什么他们不赚钱 , 还愿意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将我们留住呢 , 难道互联网公司都是傻子吗?事实是 , 他们在背后达成了我们并没意识到的交易 。他们终归是要赚钱的 , 但是可以不赚我们的钱 。设计师是在打造产品 , 但最终贩卖的却不是社交软件 , 而是用户 , 即我们本身 。纪录片近乎残酷地指出了这一点:“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 , 那你就是被卖的产品 。 ”年度真实恐怖片:不是我们玩手机,而是手机玩我们
你的信息、注意力 , 都在使用过程中被一一截取 , 并通过某种方式 , 最终转化为“购买力” 。这也就是说 , 我们越是多的使用这些产品 , 越是在“助纣为虐” 。那么 , 有没有什么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 或者说 , 降低其不良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已经很久不用QQ , 但书单君依然很欣赏这个软件的一个功能——离线 。如果不是主动设置 , 头像由亮变暗 , 就表明这个人此刻正处在现实世界中 。现在的我们 , 却似乎更多处在一个“永不离线”的状况之下 。社交软件背后的资本不会对我们负责 , 他们只需要流量 , 用户怎么上瘾 , 他们就怎么设计软件 。然而 , 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真实需求 。互联网时代 , 每个人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暂时离线 , 回归现实生活 。当然 , 这个离线并不是指完全不上网了 , 那只会导致更多不便 , 甚至引起反噬 , 让人对社交媒体更加上瘾 。年度真实恐怖片:不是我们玩手机,而是手机玩我们
书单君想要表达的是 , 应该适当调整一下在线下与线上的比例 , 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真实生活中 。比如吃饭的时候尽量不玩手机 , 而是多和身边的人有一些交流;比起线上聊天和视频 , 更多地约朋友做一些线下活动;纪录片的最后 , 也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 书单君列在这里 , 大家可以按照需要进行实践 。1、在手机上关掉/减少各种“通知” , 大部分“通知”既不及时也不重要;2、卸载不必要的程序;3、可以自发地设立“家规”:孩子不能用社交媒体;4、每天到了固定的时间 , 手机等电子设备不能带进卧室(例如睡前半小时 , 把所有设备都请出去);5、下线 , 多享受线下的现实;可能不免有人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 , 觉得手机只是工具 , 没必要这么当回事 。但你要意识到的是 , 榔头可不会让你一不小心就花三个小时在上面 , 也不会让你在离开后产生“戒断反应” 。科技的发展没有让手机更加工具化 , 而是让我们变得工具化了 。无法反抗被控制的命运 , 但至少不要被全盘控制 。 正如诗人狄兰·托马斯所说:“不要温顺地走入那良夜 。 ”你越少使用手机 , 它的工具化属性也就越强;越多回归现实生活 , 你的工具化属性也就越弱 。要做“工具人”还是人 , 全在于你的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