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人民城市,需要什么样的“上海工匠”( 二 )


每天 , 几十种规格的微量注射器 , 上百个样本标记 , 对检验员的耐心与细心是巨大考验 。 姚祺已经习惯了等、看、打印 , 一项项出报表 。 有时拿个小方桌拖到房间当中放报表 , 闭眼休息一下 , 再出报表 , 忙碌起来 , 一整天都这样度过 。
每天使用同一种方法 , 同一个流程 , 365天重复做同一件事 。 一些老前辈看着都觉得难熬 , 但姚祺平静的身影 , 彰显出一股毅力 。
2019年 , 姚祺率领团队将目光锁定在雨污混接的检测上 。 上海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处理 。 但由于历史原因 , 一些老旧小区仍旧存在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的情况 。 此外 , 住宅阳台的排水管道属于雨水管网 , 一旦把洗衣机放在阳台排水 , 无形中也会造成雨污混接 。
如何判断是否混接了呢?原本的方法费时费力 , 需用专业施工队挖开整片管道 , 才能查看是否出现混接情况 。 姚祺的团队在国内首创通过甜味素安赛蜜等特征因子 , 作为生活污水检测的标志物 , 填补了技术空白 , 将检测时间由7天缩短至1天 , 如果未来这项技术能普遍应用 , 将有助于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提高效率 。
至今 , 姚祺带领团队进行的检测工作 , 每年可为国家创造经济价值超2000万元 , 并且他们还主力研发出100多项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 。
城市的运转 , 离不开诸多看似平凡的岗位 。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非凡 , 保障一座超级大城市的安全有序 , 是工匠精神直观的体现 。
上天入地的守护
浦东国际机场 , 中国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 , 这座东海之滨的繁忙空港 , 成了上海乃至整个中国防控疫情的第一线 。
宋开宇 , 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浦东维修基地波音机队主管 , 他的任务是给每一架飞机做降落后的安全检查 。
除了常规的50多个项目以外 , 为防控疫情 , 宋开宇还特别加强了空调系统的调试 。 他需要钻入狭小的货舱 , 更换空调滤芯 。 这是一项危险工作 , 任何不当处理都有可能使病毒传播 。
高达70摄氏度的机坪上 , 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地在闭塞空间内作业 , 等完成一轮检查后 , 宋开宇的手套可以倒出汗水 。 稍作休息 , 他继续赶往下一个地点 。 东航每天有超过4000架次的飞机起飞、降落 。 这是一份与时间赛跑的工作 。
并非每次排查都一帆风顺 。 有一次 , 一架飞机的机组成员反映 , 升空后驾驶舱几乎没有空调 。 别小看空调问题 , 弄不好氧气面罩可能会在飞行过程中自动脱落 , 引起空中恐慌 。
浦东机场立即组织人员前前后后检查了各种部件 , 都没发现故障源 。 相当于多方专家会诊 , 却没找到病因 。 飞机停了整整两天 , 每停飞1小时 , 就带来数十万元的损失 。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 最后大家几乎绝望 。
宋开宇没有放弃 , 仔细研究图纸后 , 怀疑是一段消音棉老化膨胀阻塞了通路 。 但是 , 他的想法当时并没有得到认同 。
拆装这段有消音棉的管路十分困难 , 需要拆开大半个货舱的盖板 , 拧上百个螺丝 。 在宋开宇的坚持下 , 它还是被拆下来 。 一看 , 这架老飞机的管路与同型号的新飞机结构不一样 , 按新飞机图纸判断不太可能阻塞的通路 , 在老飞机这里确实有可能被堵住 。
替换了新的消音棉后 , 空调系统终于正常 , 飞机再次重返蓝天 。 他也多了一个外号:宋大拿 。
此后 , 宋开宇就想建立一个数字化检查系统 , 提高效率 。 通过3年试验和改进 , 他带头组建的空调组件制冷性能检查工具已被正式投入使用 。 这个项目填补了维修手册的空白 , 也提高了故障判断的准确率 , 保障航班飞行 。
而海底 , 又是另一个领域 。
2020年9月 , 长江口 , 一艘敷缆船即将出发 。 船上年轻的工程师沈光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 。
嘉兴海上风电厂每小时发电量达30万千瓦 , 相当于100吨煤炭燃烧的电量 。 但想要利用这些绿色能源 , 必须通过海底高压电缆 , 让它和陆地上的国家电网相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