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生孩子,是儒家文化的错?
不愿生孩子 , 是儒家文化的错?错!从马来西亚华人看生育陷阱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 曾经是中华传统美德“孝”的核心思想 , 也曾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不竭动力 。然而 , 进入新世纪以来 , 中国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 。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最直观的体现 。 以我所能找到的最新数据:2018年人口出生率降至10.94‰ , 较2017年的12.43‰下降1.49个千分点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 是个不争的事实 , 也几乎是不可遏制的趋势 。而同属儒家文化圈的各国 , 如日本、韩国等 , 也纷纷陷入了“人口陷阱” , 低出生率已经排入了世界前列 。 日本深受老龄化困扰 , 日本自卫队的平均年龄已经到了35岁 , 更不要说整体人口结构了 。 而韩国 , 总生育率已经连续两年低于1 , 韩国统计厅的最新一项人口动态数据显示 , 今年韩国或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放眼整个东亚 ,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呢?是文化影响 , 还是经济影响 , 再抑或是科技影响?
对于中日韩人口出生率走低的分析 , 众说纷纭 , 也莫衷一是 。 而我在阅读文献时 , 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新的参照系:马来西亚华人 。 在经济表现平平、意识形态保守的马来西亚 , 华人人口也呈现出了低出生率的特征 。马来西亚是华人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 , 华人在人数上仅次于马来人 , 是该国第二大族群 。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 , 2018 年 , 华人人口数约为 668.21万人 , 占 马来西亚总人口的 23% 。不过隐藏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的 , 便是华人逐年下降的生育率 。 自 1970 年之后 , 华人生育率逐步下降 , 并长期处于马来西亚各族群中最低位 。 华人人口从 1957 年的 264 万B迅速增加到 1970 年的 373.72 万 , 华人人口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比例约为 35% 。 1970 年之后 , 马来西亚华人人口虽然在增加 , 但与其他族群人口相比 , 增速滞后:马来西亚总人口年均增长率在 2000 年之前一直保持 2.6% 的高位 , 而华人人口年均增长率在 1970 年之后处于 1.7% 以下的较低水平 。2017 年 , 华人总和生育率降低至 1.2 , 同时期马来人为 2.4。 如果保持总人口规模不变 , 则必须保持 2.1 的人口更替水平 , 显然 , 马来西亚华人的人口更替水平远低2.1 , 这也意味着华人人口规模将萎缩 。马来西亚华人 , 为什么也不愿意生孩子了呢?
城市化 , 催生少子化抛开文化因素 , 在普遍的研究中 , 城市化是马来西亚华人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城市化会催生少子化?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 伴随着城市化 , 高等教育扩张、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家庭类型及子女抚养模式改变 , 这些都将对传统的家庭结构构成巨大冲击 。 女性相夫教子的社会定位将被重新书写 , 而生儿育女的人生使命 , 让位于职场事业和娱乐生活 。 生育意愿的降低 , 也不可避免 。另外 , 城市化也提高了生育子女的直接和间接成本 。 这一点显而易见 , 只要想一下我国学区房的房价 , 便可见一斑了 。据统计 , 马来西亚华人城市化率达到 90% 以上 。 华人人口增速最慢甚至减速的吉隆坡、霹雳州等 , 正是马来西亚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
西化教育 , 扭转华人女性生育观过去一百年 , 全球都处于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 西方文化统治全球人民的精神世界 , 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马来西亚也同样推行西化教育 , 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 , 华人 , 特别是华人女性的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发生转变 , 更加注重当前生活质量和子代质量 。许多人认为 , 教育水平的提升 , 导致了女性生育意愿下降 , 这实在是误解 。 生育观属于价值观层面 , 教育水平是知识的传播 , 这本来就是两个通道的事情 。 况且 , 女硕士、女博士就不愿意生孩子了?复旦大学的高知网红Papi酱 , 不就刚刚生了孩子 。生育观的转变 , 不在于教育水平 , 而在于教育内容 。 核心便是西方式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 对人们生育观的影响 , 在我国也是如此 。 往往是在西方世界久居的海归 , 最不愿意生孩子 。此外 , 华人婚姻年龄的推迟将进一步降低未来人口增长潜力 。 1970 —2010 年 , 华人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从 27 岁上升到 31 岁 , 而华人女性初婚年龄则从 24 岁上升到 27岁 。初婚年龄提高导致婚育年龄女性在婚时间和生育时间缩短 ,并进一步影响了华人群体生育率 。 华人平均结婚年龄的推迟、分年龄组 已婚比例的下降 , 导致华人族群生育子女数减少 , 也降低了华人未来人口增长的潜力 。
社会政策 , 压制华人人口增长对马来西亚华人人口规模和结构的讨论 , 不能脱离马来西亚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政策方面 , 马来西亚长期实行马来人优先政策 , 这些政策对华人族群人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自旨在提高马来人经济地位的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和国家文化政策执行以来 , 1970 年后大量马来西亚华人选择向其他国家迁移 。 1970 — 1991 年 , 超过 60 万华人外迁至其他国家 。 这当然会导致华人生育规模的下降 。与此同时 , 宗教、文化等也是影响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 与其他族群相比 , 马来人更不易接受生育控制等措施 , 而华人更尊重国家政策、法律意识强 , 更容易接受生育控制措施 。
推荐阅读
- 伊万卡的 3 个孩子被迫退学 ? 白宫回应
- 因违反防疫规定被学校约谈,伊万卡带3个孩子退学
- 没蜡笔的小新|上交考卷时, 父母的反馈, 实在就决定了孩子下一次的成绩
- 漫谈历史|原本生活无忧的她,于无意间撑起了87个孩子的天,后来怎么样了?
- 孩子|年轻妻子因对丈夫喝酒不满,晚上带着2个年幼的孩子跳河自杀
- 丁克族|“拿养孩子的钱来养老”,我国首批丁克已60岁,如今后悔了吗?
- 美媒称伊万卡的3个孩子被迫退学 白宫回应了
- 子非鱼|“初中生睡够9h,高中至少睡满8h”,试问多少孩子能做到?
- 伊万卡带3个孩子退学
- 吃喝攻略|特级教师直言: 班上前10的孩子, 大多有这5种父母, 与学历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