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曾仕强:全世界订条约都不敢用中文,为什么?西方人永远不会懂( 二 )

汉字的形成源自于无数中国古代人的智慧 , 而作为中国人的产物其中自然也融入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特征以及社会的概念 。
对于外国人而言 , 真理是越辩论越清晰的 , 而对于中国人却不存在这个道理 , 往往双方之间的辩论是越来越混淆事实的 。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善于巧立名目 , 混淆黑白 , 而这一特质也融入到了文字之中 。
当我们把一件事情的结果看作“2” , 那么一方的观点会觉得由“1+1=2”而来 , 那么与此同时另一方却认为是从“1×2=2”得来的 。 虽然结果相同但是两者之间的逻辑思维却是大相径庭 , 对于发生同一结果的事物各执己见毫不相认 。
一如“白马非马”便能够凸显出中国辩论的智慧以及中国人不同逻辑思维的表现 。 白马究竟是不是马?几乎任何一个人都会下意识回答白马就是马 。
然而如果换一种方式来看 , 建立在白马就是马的基础上作为转换所得出的结果就是 , 马就是白马?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 因此马并不是白马 , 白马亦并不是马 。
这就是‘白马非马’之中所表现的东西 。 白马的确是马但是两者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 。 那么从中便可以呈现出中国人是善于“巧立名目”的 。
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发生 , 可以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效果 , 终究是不能达到通过辩论来解决矛盾的目的 。
如果中国人能够通过辩论将问题解决 , 那么多数事件是没有必要上法庭的 , 而法律存在的意义便不乏在中国人宽泛的观念之上施加一个范畴 , 以此来作为辩论的根据 。 汉字的存在亦是被融入了这种特属于中国人的思维 。
因此“全世界订条约都不敢用中文”这一事实亦是造就在中国人这一思维之上 , 否则一项条约发生分歧之后 , 双方从谁的角度来看都是占理的 , 那么这项条约的约束力以及意义也就丧失了 。
而在中国人内部的协议之中 , 因为中文一字之差导致事实黑白完全被颠倒的例子亦是屡见不鲜的 , 常常一个人并没有错 , 错就错在一字之差的疏忽便要因此而背负与自己无关的“黑锅” , 甚至于一生为此付出代价 。
而除却这些 , 中国人的思维惯例之中亦是善于“断章取义”的 。 往往从一件事物的“利己性”出发 , 中国人会下意识的“添油加醋”“避重就轻”以此来一定程度的歪曲事实 。
一件车祸发生之后 , 肇事者在讲述过程之中会用尽全力为自己寻找可以开脱的理由 , 而对于受害者而言亦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夸大事实” , 使得自己能够得到更为优厚的补偿 。
因此 , 中国人几千年所传承而来的思维是存在着一定弊端的 , 当然这也是形成中国特有社会气息的一大根据 。
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全世界订条约都不敢用中文”这一现象发生的背后并不仅仅是外国人无法理解中国字、中国人 , 而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直接冲突与矛盾所致 。 中国人素来是谦逊、委婉的 , 而这一特质便与西方人的直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中国几千年发展而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而外国人并没有这些 。 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外国人的直接是令人厌恶的 , 而西方人眼中模棱两可的中国人是不可理喻且无法理解的 。
但是两者之间究竟孰好孰坏是没有答案的 。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是优异的 , 但同样是具有着缺陷的 。
中国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 中国人不够直接 , 因此而衍生出许多的世俗观念 , 通常在看到一名成功人士后会率先去了解他的家庭背景 , 看看他成功的背后有着父母几分作用 。
听到同一句话之时下意识的会问“这句话是谁说的?” , 在得到答案之后再予以评价 , 一句话的内容并不足以代表它有着几分道理 , 而说话的人是谁却能够呈现出这句话的意义……
诸如此类现象不胜枚举 , 在中国社会之中也是广泛存在 , 而这些行为亦是每一个人潜意识之中形成的 , 平日里不加以探索是难以洞悉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