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尔必达末代社长非情愿战败,为一雪前耻加入中国紫光?( 二 )


这一切 , 被刚成立的尔必达看在了眼里 。
职业生涯的滑铁卢
尔必达成立于1999年12月 , 由日立和NEC的半导体部门重组而成 。 在当时 , 尔必达的成立是日本半导体界的一件大事 , 日本媒体报道称 , “拥有强大新技术研发能力的日立” , 与“拥有强大生产技术能力的NEC”合二为一 , 诞生了世界上最强大的DRAM内存制造商 , 会产生1+1>2的效应 , 认为日本半导体产业复兴有望了 。
结果却是1+1<1 。 尔必达成立仅两年时间 , 日立和NEC的市场占有率之和 , 就由17%跌到了4% 。
绝望之中 , 尔必达的股东们想到了在联日半导体干得风声水起的坂本幸雄 。 坂本幸雄也被尔必达这块日本最大的DRAM存储企业金字招牌 , 以及其背后雄厚的股东背景吸引 , 跳槽过来 , 期望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再攀高峰 。
日本尔必达末代社长非情愿战败,为一雪前耻加入中国紫光?
本文插图
尔必达内存
坂本幸雄哪里料到 , 尔必达不是他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高峰 , 而是不堪回首的滑铁卢 。
入主尔必达后 , 坂本幸雄利用自己在半导体界长袖善舞的特长 , 很快筹集到1700亿日元资金 , 为工厂购置制造设备 , 使尔必达的DRAM生产走上正轨 , 市场占有率呈现“V”字反转 , 从2002年刚上任时的4% , 上升到2009年的大约16% , 接近NEC和日立的市占率之和 。
日本尔必达末代社长非情愿战败,为一雪前耻加入中国紫光?
本文插图
不过 ,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 , 3年后尔必达却负债高达4480亿日元 , 宣布破产 , 坂本幸雄也黯然消失在公众视野 。
内斗斗垮尔必达?
尔必达的失败 , 可以说是日立、NEC和三菱三股力量整合失败的后果 , 使公司低成本竞争力缺失 , 最终在和三星、美光等美韩厂商的竞争中落败 。
日本半导体界资深人士汤之上隆在尔必达成立之初 , 即从日立借调到尔必达 , 耳闻目睹了公司的种种弊端 。 他认为尔必达刚成立时 , 看起来不负日本上下厚望:日立人才的新技术研发能力高 , 但提高成品率方面的技术能力较低;NEC的人才善于提高成品率 , 但低成本制造方面的技术能力薄弱;三菱的人才擅长用低成本制造DRAM , 但技术研发能力较弱 。
所以 , 理想的整合路径是 , 三方扬长避短 , 日立进行新技术研发 , 三菱在研发中心负责集成技术 , NEC则专注于量产技术 。 如此一来 , 尔必达将成为行业翘楚 。
但现实却十分残酷 , 坂本幸雄无法将三股力量整合到一起 。
尔必达成立之初 , 为了体现大股东的意志 , 所有部门都由日立和NEC的职员共同构成 , 双方基本上各占一半 。 负责人职位安排更为奇葩 , 从课长、部长、总部长到社长 , 所有职位都是双重的 , 如果NEC的人担任部门负责人 , 副手必然是日立的人 。 后来 , 三菱的DRAM资源整合进尔必达 , 又成为第三股力量 。
日立、NEC和三菱都是日本大财阀 , 谁也说服不了谁 , 使得坂本幸雄无法将这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 , 难以施展在联日半导体的铁腕 , 仅仅只能使尔必达的生产走上正轨 。
内斗产生内耗 , 加上有分歧时 , 坂本幸雄必须站队 。 这时候 , 他选择了NEC 。 因为坂本没有一碗水端平 , 很多日立员工不满 , 纷纷离开尔必达 。 随后加入的三菱员工也开始陆续离开 , 尔必达成为NEC的大本营 , 为公司的最终衰败埋下导火索 。
破产之谜
尔必达成为NEC的大本营 , 直接结果是 , 进一步抬高了制造成本 , 使产品在三星、美光面前 , 完全没有价格优势 , 而在PC用的半导体存储行业 , 没有价格优势就意味着温水煮青蛙式的出局 。
NEC是一家有着辉煌历史 , 能够代表日本制造实力的综合电器制造商 , 在半导体领域和DRAM存储领域曾是世界第一 , 在计算机领域也曾是日本第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