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先森科技说|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实的吗?,你听到的( 二 )


物理层面上 , 听觉方面 , 比如耳廓和耳道等声音的传播通道 , 它们本身对不同频率声波的通过效率是有差别的 。 耳道的长度已经天然地对3000赫兹附近的频率有了特殊照顾 。
举例来说 , 你用纸张卷成圆筒套在耳朵上听声音 , 圆筒长短改变 , 听到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 视觉方面 , 比如各种频率的光透过角膜和晶状体等折射时 , 其折射率随频率增加而增大 , 这会导致它们聚焦到视网膜附近时 , 前后位置有轻微差别 , 因而看起来会有一种红色更近、蓝色更远的错觉 。 再比如 , 由于光具有波动性 , 通过有限尺寸的瞳孔时会发生衍射 , 这是限制人眼分辨率的因素之一 。
辛先森科技说|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实的吗?,你听到的
文章图片
筒状通道对声音具有频率筛选的功能 , 且随其长度有所变化
生理层面上 , 听觉方面 , 鼓膜的共振、耳蜗的尺寸质地、毛细胞的衰退老化等 , 都直接影响其对声音的频率响应范围 , 而这些是与人的个体特征有关的 , 比如年龄、性别、体质等 。 视觉方面 , 血管层和神经层处在视网膜感光层前方 , 必然会挡住一部分光 , 造成一些网状的阴影 。
再如 , 感光细胞的尺寸会限制人眼的分辨率 , 其种类数量、可响应的频率范围 , 直接影响我们对色彩的感知 。 同样的世界 , 在不同人眼里有细微的差别 。 在具有色盲特征的人群眼里 , 由于其中一种或多种感光细胞异常甚至缺失 , 更是与他人所见相差巨大 。 即使同一个人看同一个物品 , 也会随着年龄、环境、观看过程和时长 , 甚至生活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
小的偏差 , 如星芒 。 我们都知道星星一闪一闪 , 是由于大气层折射率不均匀导致的 。 可是即使星星不“眨眼” , 也还是会有隐约可见的边角出现 , 即所谓的“星芒” 。 很多绘画作品里都对此有所表现 , 星芒的形状也各有不同 。 其实它与眼球的不均匀性、非对称性 , 以及瞳孔边缘的不规则性、衍射效应等有关 。
严重偏差 , 如盲点 。 由于神经层处在感光层前面 , 要汇聚信息传递到后方的大脑 , 就必然穿过视网膜 。 这个汇聚点上完全没有感光细胞 , 形成了一个“窟窿” , 就是视觉盲点 。 盲点靠近眼睛偏鼻子这侧 , 所以如果我们闭上左眼 , 用右眼观察正前方时 , 右前方就会有一个区域成像到盲点上 , 完全不被感知 。
辛先森科技说|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实的吗?,你听到的
文章图片
【辛先森科技说|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实的吗?,你听到的】人眼结构的不均匀性等可导致“星芒”的效果
神经系统开小差带来的离奇错觉
在心理层面上 , 以神经系统为主导产生的错觉 , 就更加复杂和离奇了 。 常见的 , 比如盯着一幅色彩较淡、轮廓模糊的画面一段时间 , 你会发现它逐渐消失了!还有盯一会儿红色物体后 , 再观察白色的墙壁 , 你会发现上面有绿色的幻影 , 这是视觉的负后像效应 。 再如 , 完全相同的两个物体 , 放在不同的背景中 , 其明暗和色彩看起来会有很大差异 。 离奇的呢 , 比如“无中生有”:盲点那里本来啥也看不到 , 可为什么我们却没觉得那里有个窟窿呢?
其实这部分区域里的图像就是被我们“脑补”出来的 。 两段矩形条间的缝隙落在盲点上时 , 竟然会被“脑补”出一段区域 , 把它俩连接起来 。 甚至还有“静中见动”:由于人眼对不同色彩对比度的区域的视觉响应时间有差异 , 加上眼球的微跳和大脑的补偿 , 就会对静态的画面产生出动态的错觉 。
辛先森科技说|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实的吗?,你听到的
文章图片
上面这些看似都是缺陷 , 但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却是极为有用的特征 , 可以帮助我们忽略不太重要的背景信息 , 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比度高、有边有棱、动态变化、更有价值的信息上去 , 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