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拥有正向的思维,怎样才能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

谢邀,我们从前蜀立国开始说起。
高祖王建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广纳贤士,迁居入蜀,尊重道教与佛教,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虽说赋税繁重,但百姓的生活基本能过得去,国家也在正常地运行中。
其子后主王衍继位后,荒淫无道,奢侈成性,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才财力,民不聊生。加之太后卖官鬻爵,官场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加速了其走向覆灭。
国家从繁荣昌盛走向没落,百姓从安居乐业走向生灵涂炭,前蜀仅用时18年。
表面来看,是两代君王不同的统治方法,实则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固定型思维模式。
关于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定义,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写的,再继续分析。
怎么样拥有正向的思维,怎样才能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核心点是,人的能力通过学习是可以改变的。遇到问题,他们关注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做之事失败了,他们关注的是从中学到的经验,继续努力;他们欣赏天赋,却更崇尚努力。
固定型思维模式则是,相信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永远在证明自己能力的路上,从不关注提升能力的方法;把失败和所有问题都归于外因,却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可能有能力,却不屑努力。
按这样来看,王建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盗贼出身,却不断努力学习,以建设好国家、做好皇帝为目标;而王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把国力孱弱的原因,归为内忧外患,其实也是给自己纸醉金迷的人生找借口。
所以,两种思维模式,往大了说,能掌控国家的兴亡;往小了说,却能改变人的命运。
作为盘踞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又被比尔·盖茨撰文推荐的《终身成长》一书,重点阐述的便是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以及面对事情时,各自的反应和采取的措施。
这并非意味着,人一定要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向成长型思维模式。而是说,你能客观看到,两者的优缺点。由此,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哪一部分改变,哪一部分继续保留。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个认识自我的过程。
而且,《终身成长》还解答了我长久以来都无法想明白的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初高中老师只喜欢聪明的学生,却无法喜欢像我这样笨却努力的学生;其二,神童方仲永和高考状元,为什么“泯然众人矣”。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惹的祸。父母与老师喜欢夸孩子聪明,却不夸他们努力的过程,以至于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证明“聪明”上,却忽视努力的重要性,或者说在他们眼中,聪明的人是不需要努力的。
其实,这也是我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既然找到了答案,那就不再偏执,继续努力学习是正道。
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误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相信人的能力可以提高。但一千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尽管表达的只有一个意思,也容易出现多种不同的解释,甚至有些解释比较极端,歪曲了事实。
第一个误区,优点即成长型思维模式。两者无法划上等号,顶多只能划小于号。
优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天赋。我们都知道,天赋很重要,它在无形中拔高了人的起点,让人脱颖而出。但当你不懂得利用自己的天赋时,很可能丧失的是极好的机会。
其实,优点是一个面,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一个过程。当前者变成后者的一个重要武器,容易促使人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上进,自然也就容易让人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第二个误区,成长型思维模式只关乎努力。这把努力狭义化了,好像除了努力本身,其他什么都不用考虑。
努力应该包括努力本身、努力策略、集中的精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在努力的过程,发现采取的方法没有用时,既可以寻求他人帮助,也可以自己找寻新方法,代替旧方法,不让努力停滞不前,而是继续前进。
这就好比,遇到困难,首先做的是面对困难,找到方法,逃避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第三个误区,成长型思维模式与人能做任何事划上等号。大错特错,根本不切实地。
当你审视自己时,便会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可能样样事情都能做到。如果样样都能做到,我想人类不会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更不会有像《人间世》这样的医疗纪录片,令人伤心却无可奈何。
综合来看上述三点,这些误区,要么把成长型思维模式过于放大,要么过于缩小,要么过于表面。
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只要记住一点,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帮助你保持学习的状态,并且不害怕挫折。反而把每一次挫折当作进步的机会,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有更好的人生。
二、越努力越幸运是伪命题这句话的前提,很多人都忽视了,那就是找对努力的方向。倘若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反之则是事半功倍。
我们该怎么找方向呢。我建议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是优势,第二是喜欢。
先来说优势。前蜀后主身边有个官员名叫王承休,他本是宦官,长相俊美,善演戏剧,于是演而优则仕,当上秦州节度师,手握兵权。这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才有的升官发财走上人生巅峰。
当然,这是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清楚哪些方面是强项,哪些方面是弱项,适用于其中一部分人。
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不妨从喜好出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即便后来,没有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或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都会因着这份喜欢,继续坚持下去。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坚持。
比如有人喜欢看电影,可以走讲解电影和写书评的方向;有人喜欢看书,可以走写书评的方向;有人喜欢画画,可以学手绘、素描和油画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万万不能做的是,因一时的冲动,随便选择了一个方向,相信我,绝大部分人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自动放弃。去年5月,和我同期报名写作班,学习书评的小伙伴,早已寥寥无几。
在这里,我排除了一类人,那就是有梦想的人。他们本身就是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会朝着梦想努力前进的人。
曹操在年少时,就知晓自己一定要离开浊流豪族,进入名士阶层。于是有计划地结交桥玄和何颙等人,为走进官场做准备。后来急流勇退,避免祸及家人,却又异地起义,为的是平定天下。
你看,他每走一步,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的。像这样的人,一般在顶端,数量也不多。更多的是不知道努力方向的你我,很容易迷茫。不要看我现在很坚定写作的方向,在这之前,我也不晓得方向在哪里。是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后,才摸索出来的。
所以,你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以及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这两种途径,去研究一下,或许会有意外之喜。
如果在找方向的过程中,方向本身就错了,那也不要紧。及时调整,重新再找,继续努力。
这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一个特点,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三、不要怕漫长的学习过程《终身成长》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不过不用害怕,这个过程也是有规律可循。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即可。
【怎么样拥有正向的思维,怎样才能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 首先,接受自己身上有两种思维模式。绝大部分人,都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你可以去观察自己,在哪些事上,只守不攻,原地不动;而在另一些事上,只攻不守,成长迅速。
至于是否要从固定型思维模式全部改成成长型思维模式,我觉得不在一时,而在于表现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方面,会不会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
比如工作要求具备做PPT的能力,此时你却选择不愿尝试,那就是一定要改了。这是工作需要,除非选择放弃这份工作,另换一份。
其次,不要预设困难。这也是我最大的问题。很多时候,接到领导给的新任务,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办,又是我没有接触过的,会不会完不成。
这是很不好的想法。事情都没有去做过,怎么知道会完不成,也许能做出好成绩呢。
当给自己预设太多困难,其实变相地在否定自己的能力。每次我有这样的念头,领导的第一句话是,你先去做做看,尽力做,至于结果再说。
其实,只要本着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再凶的拦路虎都有解决的时候。
最后,用SMART原则,设立可实现的目标。《实用性阅读指南》作者大岩俊之,他从准备创业到真正迈出创业的第一步,用了5年时间。
这5年里,他阅读了大量关于创业的书籍,甚至在某一年里读完了300本,还是站在原地。
后来他通过设立目标的方法,一步步把目标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熟练应用书里的知识,这才成为研讨会的讲师。
人是一种害怕失败,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但当人真正开始行动时,会发现,原来不过如此,我也是能做到的。
当然,选择的目标,一定要是切实可行、能实现的。再将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确定行动的优先顺序。如果在行动前列个详细的计划,细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每周要完成多少事,是最好不过了。
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往前走,这也是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一个特点。
四、写在最后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提到,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天赋、资源、努力和机会。而一个人的成长,或许只要努力和机会。
当能确定方向,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抓住机会,我相信时间会给与我们想要的答案。
坚持路上,或许孤独,或许漫长,但终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网友的回复
呐,其实很简单的,主要的原则就是——和自己和谐相处。只有自己把自己看顺眼了,才会看世界顺眼起来。比较初级的训练方法是,当你看一个问题陷入到负面情绪中不可自拔,说明你总是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你就试图逼着自己找出一两点好的方面。我想这不难,凡事有利必有弊。中级的训练方法是,试图让自己不要沉浸在过去,看看现在还有什么有利条件。比如身体健康,比如依然年轻,比如家庭和睦,比如重来不害怕重头再来。然后向前看。相信自己,每一个当下都是认真的在生活,不能站在现在这个关节点去责怪过去的自己。然后憧憬和规划未来的生活。多么宏大的梦想多么高远的目标都不要畏惧,相信重新出发的自己总会实现这些令人激动的梦想。高级的训练方式:从自己周围的人开始改造。发自内心地赞赏自己,并且不要害羞时不时向周围的人认真而恰当地夸奖自己。当别人夸奖自己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真心也尝试接受。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心情好了,心态好了,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也会变得柔和起来。当然,避免不了别人会指责你的言行举止,你这是要告诉自己“我是个知错就改的人”——也就是面对批评也可以赞美自己。然后修正自己的行为举。但是记住:别人可以指责你的外在的行为举止,但是无权对你的人品和人格做什么指摘。因为他不见得了解你,你也要坚信,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和积极,即使有什么缺点,也是可以慢慢改变的,并且会积极快乐的改变。
■网友的回复
记得高一的一堂历史课上,我们按要求接受阶段性测验,因为没有复习,我担心自己会不及格,于是,在那个沉闷的午后,我偷偷从书桌里抽出历史书,偷看起来。
你们都知道,这叫作弊。
很不幸,站在后边监考的历史老师火眼金睛,他发现了我的作弊行为,批评了我。更不幸的是,这件事还被我们年级组长知道了,他请了我的家长到学校面谈,让我写检讨,并要求我在班会上当众宣读,以儆效尤。
当时,面对这个处理结果,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刚上高一就跌倒在这样一件事上,大家肯定会嘲笑我,我从来没这样丢过面子,这种惩罚于我而言,不啻为一记重拳。当众念检讨,将成为我的幽暗时刻。但是,我转念一想,既然要当众念检讨,那有没有可能通过这件事把面子挣回来呢?于是,我精心炮制了一个计划。
我花了一个晚上,绞尽脑汁,写了四页检讨。在检讨里,我详细描写了自己作弊时的侥幸心理,被历史老师发现时的表情、语气等细节,以及我被发现后的心理状态,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这次作弊写成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然后,我偷偷地找了我的几个好哥们儿,给他们念了一遍,他们听完后给我的检讨提了修改意见,我根据这些意见一一进行了修改。
在某个周一的班会上,我表情凝重,一步一挪地走上讲台,用缓慢而低沉的声音,一字一顿地把检讨念完。在那个过程中,我的语气时而略显沉重,时而略带忏悔。班会结束后,有几个同学悄悄地对我说:「你的检讨写得真好,都快把我们念哭了。」
同学们的评价,让我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演讲水平有了信心。
在最初写这本书时,我突然想到了这件事,就把它放在了开头。
有句话说「化腐朽为神奇」,我想我当时就是干了这样一件事。那么当时的我到底是怎么做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呢?这一切都是源于思维的转变——我把「当众念检讨是件丢脸的事」的想法变成了「有没有可能,当众念检讨还不丢脸」?思维一变,我的行为就跟着变了。这,就是「思维破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