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观察报|对标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陆金所赴美上市

10月8日 , 陆金所控股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说明书 , 拟于纽交所上市 , 股票代码为“LU” 。 根据此前市场传闻20亿至30亿美元融资规模 , 陆金所或将是今年以来融资额最大的中概股公司以及美股迄今最大金融科技IPO 。
这也是继蚂蚁集团、京东数科之后 , 又一家国内金融科技独角兽将奔赴资本市场 。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 , 2019年陆金所收入478亿元 , 净利润133亿元 。 招股书未披露具体融资额 , 1亿美元为占位符 。
艰难上市路
“陆金所此次融资将用以进一步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 , 包括继续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技术投资或收购、产品开发、销售与营销活动等方面 。 ”陆金所在招股书中称 。
其实早在2014年 , 市场就有关于陆金所上市的传闻涌出 。
2016年3月16日 , 平安集团2015年度业绩发布会上 , 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透露 , 陆金所将不早于今年下半年启动上市计划 , 根据业务发展和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上市 。
2016年5月26日 , 陆金所CEO计葵生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 , 由于市场动荡和监管问题 , 陆金所IPO(首次公开招股)可能将推迟到明年(2017年) 。
2018年3月13日 , 在中国平安2018年年报发布会上 , 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在回应媒体关于陆金所上市计划时表示 , 中国平安旗下科技子公司在近期得到融资 , 资金充裕 , 不急于上市 。
随后 , 面对舆论不时的上市追问时 , 陆金所的回应均是“不予置评” 。
本来背靠平安系的大树 , 血统纯正 , 应该一路坦途才对 。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 , 由于P2P的牌照迟迟未落地 , 影响了陆金所上市进程 。 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是网贷平台转型的可行方案 。 2020年4月 , 平安集团与陆金所控股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平安消费金融 。 6月30日 , 平安消费金融公司在上海发布旗下首款科技型个人循环消费信用贷款产品''平安小橙花'' 。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 , P2P之所以会在国内存在并迅速发展是因为有极大的生存需求 , 而目前陆金所做的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从本质上和P2P差别不大 , 只是换了更合规的形式 。 陆金所和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的区别就在于背靠的大树不同 , 能够调配的资源也不同 , 但实质上都是大树资源变现的一种途径 , 其自身并没有太多核心技术或核心资源 。
一位金融科技领域人士评价 , “从2018年开始 , 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关键词就是严监管 , 而严监管对真正构筑了护城河的金融科技公司来说 , 其实是一个利好 。 陆金所赴美IPO就是明证 。 ”
三家金科公司聚首资本市场
在市场人士眼中 , 无论是蚂蚁金服的A+H上市 , 还是陆金所的纽交所IPO , 接下来全球资本市场上必将“好戏连台” , 而这两家国内最大的金融科技巨头如何表现 , 也值得期待 。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 , 头部公司短时间相继登陆资本市场 , 对行业整体发展将形成示范效应 , 一方面金融科技行业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调整后热度再燃 , 但对已上市的金融科技概念股而言 , 或将面临被市场重新估值的挑战 。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称 , “不管是互联网系还是金融机构系的头部金融科技公司 , 今年下半年以来密集登陆资本市场 , 这一方面意味着金融科技的价值被资本市场看好 ,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金融科技公司发展进入规模化、快速化盈利的阶段 , 并且通过登陆资本市场 , 金融科技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 ”
社科院特约研究员王硕认为 , 陆金所正从自营贷款业务为主向轻资产的开放赋能新模型转型 , 但相比自营贷款收益的稳定性和丰厚利润 , 赋能模式的收益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 另外 , 虽然当前金融科技监管政策还没有完全出台 , 但未来纳入强监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 监管红利正逐渐减少 。 资管新规落地也会对业务发展带来政策压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