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轴画|父爱如此伟大?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嫁女诗感人肺腑
文章图片
送杨氏女
韦应物唐
永日方戚戚 , 出行复悠悠 。
女子今有行 , 大江溯轻舟 。
尔辈况无恃 , 抚念益慈柔 。
幼为长所育 , 两别泣不休 。
对此结中肠 , 义往难复留 。
自小阙内训 , 事姑贻我忧 。
赖兹托令门 , 仁恤庶无尤 。
贫俭诚所尚 , 资从岂待周 。
孝恭遵妇道 , 容止顺其猷 。
别离在今晨 , 见尔当何秋 。
居闲始自遣 , 临感忽难收 。
归来视幼女 , 零泪缘缨流 。
这是韦应物送自己女儿出嫁的一首诗 。 自己的女儿 , 为什么叫送杨氏女呢?据韦应物志文:“长女适大理评事杨凌” , 说自己大女儿嫁给了大理评事杨凌 , 女人未嫁从父、出嫁从夫 , 嫁到杨家以后就是杨家的人了 , 故称“杨氏女” 。
这就与古时候男尊女卑的社会风俗有关了 , 时间往回退一些 , 底层的妇女没有正式名字 , 只有姓(从父姓) , 社会地位高一点的妇女 , 有自己的名甚至字号 。 按照风俗 , 未出嫁的女子会取名 , 等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 , 用笄贯之 , 指到了结婚的年龄)之后 , 有婚配对象的会取字 , 所以没嫁人的又名“待字闺中” 。
女子嫁为人妇之后 , 就要冠夫姓了 。 冠夫姓的历史由来已久 , 早在汉魏之间就初具雏形 , 主要有两种方式 , 一是将本姓直接改做夫姓;另一种是本姓之前加夫姓 。 韦应物的女儿 , 嫁到杨家可以称作杨韦氏 , 杨韦氏 , 这样叫起来好像有点奇怪 , 还是按照杨氏女来称呼的好 。
大部分女子的姓名在正史中留不下来 , 多为族谱记录中的某某氏 。
说完题目 , 来看这首诗的正文了 , 这是一首送女儿出嫁、老父亲不舍别离伤心的诗 。
文章图片
爱女出闺伤别离
大部分当父亲的看到女儿结婚成家 , 都会感慨又担忧 , 喜悦又不舍 , 但女大不中留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 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而到韦应物这里 , 女儿要嫁人了 , 一想到要嫁到很远的地方 , 好久之前就开始焦虑不安 , 满腹伤感 , 这些情绪更应该归属于母亲 , 一个大男人 , 怎么这么感性呢?
韦应物妻子早逝 , 自己又当爹又当妈 , 抚养儿女们长大 。 自觉没有当妈的照顾孩子细致 , 所以对待女儿们分外温柔慈爱 , 因此父女之情也更亲近深厚 。
而两个女儿一大一小 , 妹妹在姐姐的陪伴与照顾下长大 , 姊妹情深 , 姐姐大喜之日就是姐妹分别之时 , 怎能不泪眼汪汪 。
虽然女大当嫁天经地义 , 道理上都懂 , 然而面对此情此景 , 韦应物作为一个理智且克制的男人 , 心中感伤的情绪却一触即发 , 淡定不下来 。
如果孩子们的母亲还在 , 当妈的跟女儿哭哭啼啼 , 分别时的离愁得以抒发 , 自己作为父亲把鼓励祝愿都传递给女儿 , 让她勇敢迎接新生活 , 回头可以再跟老伴互相慰藉 。 可是现实不完美 , 孩他妈不在了 , 女儿成家 , 喜悦无人分享 , 别离的悲伤也无人分担 。
女行千里父担忧
都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 在韦应物家就变成女嫁异地父担忧 。 嫁到人家 , 就不是在家中的小儿女了 , 要侍奉公婆 , 生儿育女 , 相夫教子 , 操持家务 。
古时士族大家的女孩十岁 , 就在家里接受女师教育(有些由母亲代替)——“婉娩听从”言谈举止要温婉大方 , 执麻橐(纺织)、治丝茧、织布制衣(缝纫) , 还要学习准备祭祀和助祭 。
出嫁之前三个月 , 家里还要请女师对女子培训 , 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 培训完成之后 , 还要举行祭祀仪式 , 以成“妇顺” 。
这些都可以通过女师教学来完成 , 但是女师教授再多也比不上有母亲的亲历亲为 , 比如如何事奉公婆 , 与夫家上上下下的人情打理这种没有可复制性又详细繁琐的事情 。
推荐阅读
- 鉴识历史文化|人财两空”:穷不交三友,苦不求三人,不妨了解一下,“交友不慎
- 晓雨历史观LS|他又要流浪去了,还记得流浪大师沈巍吗?如今月入数万却选择退网
- 天涯看点历史|被弟弟抱着闯天下,奋斗10年,终成千万富豪,身高85厘米的女强人
- 趣观历史|变富豪后离婚获巨款,现凭此身价涨至500亿,四川男子与妻创业
- 娱乐火锅历史|这四个地方能不去就不去,不仅无用还伤面子,受用了,人在低谷
- 新咖说历史|看清三件事,晚年更幸福,“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人过六十
- 格子道历史|以744分考入清华,如今过得怎样,庞众望:靠捡废品照顾瘫痪母亲
- 历史回忆室|就是活下去最要紧,陈丹青:中国人的信仰
- 新咖说历史|不饿带干粮”:成大事的,往往都喜欢未雨绸缪的人,“不冷带衣裳
- 鉴识历史文化|穷不管2事,富不管2人”,70、80后不妨一看,古人训“人过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