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影视剧中常出现的三堂会审,是哪三堂?

很多同学在看古代影视剧 , 特别是听到有关重大案件审理的时候 , 经常会听到“三堂会审” 。其实三堂会审的制度由来已久 , 那这个三堂会审是什么意思呢?今天与一更一起来看看 , 这个封建社时代的司法政治机构 , 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古代影视剧中常出现的三堂会审,是哪三堂?
三堂会审 , 其实大概就是相当于如今的公安、检察、法院等三个机关 。 当然 , 现在和古代肯定是不能比的 , 但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一点 , 就这么说 。三堂会审 , 在古代封建社会 , 主要审理一些重大案件或涉及皇室的相关案件 。在不同时期 , 因为政治掌管的地位不同 , 曾进行了数十次的更名与调整 。最初 , 三堂不叫三堂 , 而称为三公 。 是秦始皇时期设立的代为帝王管理国家的三个重要官职 , 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 其分别管理着政务、军务、监察等重要方面 。来到西汉初期 , 沿袭了这种制度 , 确立并增加了实权 , 可谓是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的地位 。但在汉武帝统治时期 ,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 , 设立了“刺史” 。汉昭帝时期 , 更是提拔了以霍光为军事代表的身份 , 且采纳建议将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 。 二者的地位 , 都因帝王的有意提拔与丞相平级 。汉成帝时 , 将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 。 汉哀帝时 , 又变为御史大夫 , 后来再次变回大司空 , 又改丞相为大司徒 。后来经过汉代的历代改革 , 到了西汉末期 , 最终形成了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 也叫“三司” 。古代影视剧中常出现的三堂会审,是哪三堂?
东汉时期 , 汉光武帝去"大"字 , 改为“司空” , 去掉大司马 , 又设置太尉 , 与司徒、司空为三公 。汉光武帝为了加大中央集权 , 削弱地方势力 , 不再急着将实权归众 。将一切行政大权 , 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 。 “虽置三公 , 事归台阁” 。既而在名义上继续延承三公制 , 但实权已被大大的削弱 , 并且设立了以外戚掌权的局面 , 这也是东汉逐步走向灭亡的开始 。比如东汉后期 , 尚书台就蜕变为了权臣专政的工具 。所以此时的三司 , 受制于尚书台与权臣 , 无法在政治上施展抱负 。加之宦官利用古代顺应阴阳四时 , 国家出现重大灾难 , 丞相应该承担巨大责任 , 因而三司常常受到皇帝的指责与贬低 。古代影视剧中常出现的三堂会审,是哪三堂?
唐代时期 , 也将三司定义为与前朝相同的三足鼎立状态 , 分为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三省 。《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 , 三司诘之 。 三司 , 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 。 ”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壮大 , 武则天当政时期 , 国家统治出现了行政职位的大批出现 。 这样也就衍生出一种与现代法律部门管理类似的法制机构 。即:大理寺为主导地位的 , 刑部复审、御史台以监察为导向的法制机构 , 称作“三法司” 。《新唐书·刑法志》:“自永徽以后 , 武氏已得志 , 而刑滥矣 。 当时大狱 , 以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按 , 谓之‘三司’ 。 ”其中 , 大理寺由汉代的延尉演变而来 , 作为最高级的中央判案机构 , 掌管着由各个地方汇集而来的重大犯罪案件 , 且负责对刑部的死刑悬案 , 进行重审再由刑部复核 。刑部则由汉代的三公曹、二千石曹转变而来 , 最高管理者为刑部尚书 , 管理天下的刑法案件以及律法的管理与制定 。御史台 , 则是唐朝总结经验 , 所建立起的以监督刑部与大理寺等中央部门的监察机关 。而三司会审对应的 , 正是这三个机构联合审理的重大案件 。古代影视剧中常出现的三堂会审,是哪三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