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铿锵的时代乐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贫困村脱贫调查( 二 )


脱贫路上有真经
在脱贫攻坚战中 , 24个贫困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都有过硬的措施和办法 , 共同的经验有这么几条 。
一是树立必胜信心 。 24个村的脱贫 , 都有一个动员启发、转变观念、增强信心的过程 , 每个村都有一些由等到动、由懒变勤的奋斗故事 。 很多村针对一些村民开始抱有的祖祖辈辈都这样 , 小山沟里翻不出什么浪的思想认识 , 从立志鼓劲入手做工作 。 有的倡导老区精神 , 挖掘和宣讲老一辈的红色故事 , 努力用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激情唤起村民 , 鼓励大家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 敢于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有的组织参观培训 , 帮助村民转观念、换脑筋 , 引导大家不安于现状、不满足温饱 , 积极用奋斗改变命运;有的设立脱贫志气榜、致富光荣榜 , 颁发脱贫光荣证和脱贫致富奖 , 激发奋勇争先的热情;有的狠抓移风易俗 ,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文明素养提升;有的实行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 , 以户为单位进行量化评比、确定星级 , 把当先进还是拖后腿贴到家门上 , 营造起奋斗光荣、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 大湾村年近七旬的陈泽申曾当面向总书记拍胸脯说:不怕年纪大 , 就怕志气短 , 我一定干出个样子来 。 这几年他忙着养羊、种天麻、采板栗、进厂务工 , 每年都比上年增收1万多元 。 十八洞村的龙先兰 , 曾向村里吵着要钱要物 , 受脱贫攻坚战的激励 , 逐步成长为村里的养蜂大户 , 还带动12户贫困群众一起增收 。 现在 , 24个村的村民中靠着墙根晒太阳 , 等着政府送小康的少了 , 主动想办法、找门路、抓机遇的多了 , 大家都为了致富而充实忙碌了起来 。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 。 24个村大多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 由于自然地貌、资源环境、民族习俗、历史文化的差异 , 致贫原因各有不同 。 在脱贫攻坚中 , 各村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 , 努力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 。 总的思路是 , 立足本地资源 , 积极发挥比较优势 , 宜种则种 , 宜养则养 , 宜林则林 , 宜渔则渔 , 宜工则工 , 宜商则商 , 宜游则游 , 宜搬则搬 。 地处山区的三河村、火普村 , 以中药材和特色山货为主打产品;地处平原和浅丘的张庄村、菖蒲塘村 , 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养殖;近林靠水的华溪村、马鞍山村、东岳村 , 侧重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种植养殖;水土富含矿物质的十八洞村、潭头村 , 重点打造生态农业新增长点;有红色文化资源和特色风景民俗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神山村、大湾村 , 积极发展民宿和农家乐 , 就地搞旅游;确实地处偏远、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原隆村、班彦村、长江源村、赵家洼村 , 实行易地搬迁 , 创建新家园 。 这些从实际出发的思路和举措 , 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脱贫模式 , 走出了务实管用的脱贫路子 。
三是兜牢民生之底 。 摆脱贫困 , 最基本的是稳定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 。 24个村聚焦这一目标 , 订规划、添措施、补短板 , 用足用好国家每一项扶持政策 , 努力使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种扶贫资源都发挥最大效益 。 各村普遍改造了基础设施 , 加强了基本公共服务 , 改善了人居环境 , 消除了危房 , 解决了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吃水难、对外联系难等民生问题 。 比如在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上 , 宋家沟村等多个村通过叠加使用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改革、移民避险解困等政策 , 对危旧房该改造的就地改造 , 该搬迁的集中重建 , 让村民没花多少自己的钱就住上了新房 。 再如在解决上学难问题上 , 多数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给予资助 , 积极劝返适龄辍学孩子 , 贫困村义务教育保学率和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 考上大学的越来越多 。 有的村还采用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打造托管课堂 ,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校外失管失教和课后督学问题 。 又如在解决看病难问题上 , 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 , 多数村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政策 , 坚持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 , 对所有低保户、五保户应保尽保、分类施保 , 有病及时治、大病医药费大额报销成为常态 。 村里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率一度超过50%的大湾村、潭头村 , 也彻底告别了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的日子 。 元古堆村、华溪村等4个村过去长期缺水 , 人畜饮水都困难 , 通过打机井、外来引水等方式实施饮水安全工程 , 全都吃上了放心水 。 村民们高兴地说:现在自来水接到家 , 龙头一拧水冒着呢 , 再也不为吃水揪心犯愁了 。 今年抗疫期间 , 这些村及时落实兜底保障政策措施 , 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 避免了一些群众因疫致贫返贫 。
四是致力产业增收 。 发展产业 , 是稳定脱贫的根本措施和长久之策 。 24个村在各级指导和多方帮扶下 , 围绕靠什么脱贫、在哪里增收进行充分论证 , 制定产业规划 , 坚持多条腿走路 , 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 有的依靠科技创新 , 丰富产品门类 , 推进提质升级 。 比如菖蒲塘村 , 鼓励技术能人、土专家不断引种试种新品种 , 成功后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仅村里成立的女子嫁接队开展技术输出服务 , 2019年创收就达889万元 。 有的打造产业链 , 提升附加值 , 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 比如原隆村、马鞍山村 , 利用日照和水土条件种植葡萄 , 由此带动建酒庄、搞品鉴、户外观光、生态采摘等 , 产业链延伸短短几年就有模有样 , 把葡萄架上的紫珠珠变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钱串串 。 有的发挥现代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群众的组织和带动作用 , 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 比如张庄村 , 依托一批产值高、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发展高效农业 , 种植的褐蘑菇、白蘑菇远销港澳地区和海外 。 有的勇于探索互联网+模式 , 抢抓机遇发展电商 。 比如东岳村 , 建起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商服务体系 , 形成线下体验和线上热销紧密互动的火热场景 。 有的通过土地流转 ,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 , 使不少村民成为拥有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效益分红金的三金农民 。 有的深入挖掘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 , 创新旅游形式和内容 , 使乡村旅游有特色玩头、有文化讲头、有再来念头 。 种种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的发展模式 , 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持续的产业支撑 , 也使这些村经受住疫情带来的影响 , 牢牢稳住了脱贫成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