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敏|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做学问要敢于攻坚克难 教学生应引导其去追梦

_原题为 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做学问要敢于攻坚克难 教学生应引导其去追梦
中新网上海10月5日电(采访人员 许婧)中国教育部最近鼓励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 , 沪上高校也纷纷开启关于“面向未来的教育究竟该是什么样?”的讨论 。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学敏近日受访时提出 , 未来无法预知 , 但对于人才培养 , 更应该思考如何面向未来 。
徐学敏|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做学问要敢于攻坚克难 教学生应引导其去追梦
文章图片

徐学敏教授 。 上海交大供图
徐学敏是中国培养的最早一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 接受了上海医科大学与上海交大联合培养的本科教育后 , 1986年赴美留学 , 1991年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UIUC)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 。 2002年 , 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和高端人才引进需求 , 在美国一流大学已拥有丰富教学科研经历的她放弃了国外待遇优越的职位 , 入职上海交大投入到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中 。
教学中 , 徐学敏一直信奉未来无法预知 , 面向未来的能力却可以培养 。 在她看来 , 所谓精英培养 , 目标并非简单地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 , 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 而是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能够改变、引领整个社会 , “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追梦 , 并赋予他们实现梦想的能力” 。
在日常教学中 , 徐学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 回国以来 , 她培养的几十名博士研究生 , 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密西根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外科研单位继续开展科研工作 。
谈到如何坚守科研之路 , 徐学敏寄语青年人要认准一个方向 , 坚持到底 。 “身为教育者 , 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去追梦 , 帮助学生具备实现梦想的能力 。 年轻人就是我们的希望 , 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 同时 , 我们教育学生 , 不光要从学术方面 , 更多的是要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 教导他们如何做人 。 ”
徐学敏主要从事生物传热传质基础研究和重大疾病热物理治疗创新技术研究 。 她是IAMBE、AIMBE、ASME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会士(Fellow) , 是瑞典皇家工学院(KTH)荣誉博士 。 深耕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三十余年的她为中国医工交叉学科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
徐学敏认为 , 做学问要以兴趣为支撑 , 以责任感和事业心为基础 , 敢于攻坚克难、不折不挠 。 在充满自信的同时还要谦和大气 , 要和同事、队友们团结合作 , 相互帮助 。
徐学敏带领医工交叉研究团队 , 提出的多模态肿瘤消融治疗临床解决方案 , 针对百余名晚期肝肿瘤患者 , 临床研究证明有效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 疗效显著 , 已形成临床实施“专家共识” 。 基于该技术 , 成功研制国际首台多模态肿瘤射频治疗仪器 , 是中国自主医疗仪器发展的贡献者之一 。
除了做学问 , 徐学敏还先后担任上海交大校长助理、Med-X研究院院长、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交大副校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侨联副主席 。 曾获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等荣誉 。
“研究是一种静态的活动 , 它追求绝对的结果 , 要求严谨和一丝不苟;而管理则是动态的过程 , 是相对而灵活的 。 ”徐学敏自2013年起担任上海交大副校长 , 主要负责人才培养工作 。
【徐学敏|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做学问要敢于攻坚克难 教学生应引导其去追梦】兼任上海交大致远学院院长的徐学敏围绕“立德、好学、乐教” , 研究了“学在交大”重点举措 , 以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 , 在校形成的拔尖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广受赞誉 。 近日 , 教育部在各地各高校申报、专家审议基础上 , 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了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 上海交大有6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 。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 , 她以“全面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为主线 , 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 强调学术导向 , 严把博士培养过程质控 。 统筹推进“博士生名额分配方案改革”“博士生导师考核体系建设”“博士生奖助体系全面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 硕士生则注重专业培养 , 应对市场需求 。
在徐学敏看来 , 管理其实是一个贯穿着协调、连接和服务的过程 , 她也十分乐于投入其中 , 并把这当成一个为集体、为大家作贡献的平台 。
专心学校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同时 , 徐学敏努力承担一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 2015年当选为上海市侨联副主席(兼职) , 积极探索并推进“地方侨联+高校侨联+校友会”的联动工作机制 , 该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需求、大学的人才需求与海归人才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 , 促进三方共同发展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