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7天23场音乐节,票价破千,“音乐未来之国”井喷复苏说明什么?( 三 )


无论音乐节以什么模样出现 , 它们都将现场演出从室内转移到了更广大的户外 。 五十年间 , 音乐节在世界范围内遍地生长 。 “伍德斯托克”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符号 , 音乐节则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
不简单的音乐节生意业内人士认为 , 音乐节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层面 , 40%是门票 , 40%是赞助 , 20%是现场的餐饮、周边等销售 。
由于后疫情时代的限流、变数等带来的品牌信心不足 , 以及全球大环境下的赞助市场萎缩 , 今年的音乐节招商情况相比往年较大萎缩 。 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 , 成为今年音乐节中的重要力量 。
今年长沙草莓音乐节的合作伙伴有青岛啤酒 , 北京草莓音乐节的品牌赞助商则包括探鱼、外星人、来电科技 , 成都站的合作品牌为4iNLOOK、HARMAY、来电科技 , 南京森林音乐狂欢节的冠名赞助商是地产品牌银城 , 青岛啤酒则冠名赞助在济南华山湖景区举办的天空音乐节 。
而西宁音乐节、麦田音乐节、熊猫O2生态音乐季、遇见美好生活节、天津麦田音乐节等的主办方皆为当地政府 。
长岛音乐节、海宁潮音乐节、草莓音乐派对、苏州乐园森林国际电音节、星光音乐节、黄海森林音乐节、长沙草莓音乐节、CNF国际音乐节和海南草莓音乐节的主办方包括当地旅游景区、文化与旅游相关单位等 。 由这些单位主办的音乐节几乎构成了今年音乐节的30% 。
这背后的考量是拉动地方经济 。 国内旅游停摆大半年 , 对于不少城市来说 , 当地的旅游是城市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来源 , 急需音乐节带动旅游经济 , 也借助黄金周刺激消费 。
音乐节发展到今天 , 新的共识已经形成 , 音乐节卖的是体验 , 不仅仅是音乐 。 音乐节是产业链延伸的典范 , 它本身处在原有产业链末端 , 却带动了旅游、餐饮、交通、演艺、经纪等等行业 , 形成了一个成熟完整的生态 。
这意味着音乐节不是一门简单的生意 。
中国音乐财经网旗下、长期追踪音乐产业发展的小鹿角智库数据显示 , 从2002年开始截至2019年8月31日 , 国内音乐节的总量达到了769场 , 涉及170个音乐节品牌 。
但除去2019年新入局的10个 , 截至2018年12月31日仍然活跃的 , 目前只剩70个 。 同样截至2018年末 , 只举办过一场音乐节的品牌共有64个 。
相比专业的音乐行业从业者发起的音乐节 , 如迷笛和草莓音乐节 , “外行”主办的音乐节更注重的不是音乐等综合体验 , 而是将音乐节打造成了宣传介质 。 因此 , 后者充满不确定性 , 很难说它们能为中国的音乐产业产生了多少贡献 。
音乐的未来之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 中国已经为成为音乐的世界领袖做好了准备 。 ” 艾伦·克鲁格说 。
如果从国际唱片协会IFPI发布的《全球音乐报告2019》来看 , 中国继2017年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大音乐市场后 , 在2018年排名上升至第7位 。 显然 , 艾伦·克鲁格的话过于夸张了 。
但无论如何 , 2020年中国的音乐节市场复苏 , 可以成为观察全球音乐市场格局调整的切口 。
具体到现场音乐 ,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最新发布的《2020-2024年全球娱乐及媒体产业展望》报告 , 首次计算了今年疫情及其后续影响给现场音乐产业带来的经济创伤:2020年截至目前全球现场音乐门票及赞助收入已经较年初降低了64% , 全球演唱会产业则已损失了大约1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21亿元) 。
此时 , 中国音乐节市场的复苏 , 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 , 或许将再次提升中国音乐产业的全球地位 。
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 , 艾伦·克鲁格溢美之词的前提与疫情无关 , 而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而提升的居民消费能力 , 以及广泛的音乐教育和全球经济的开放姿态 , 从而带来的音乐消费增速 。
【live|7天23场音乐节,票价破千,“音乐未来之国”井喷复苏说明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