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秘文化|话嫦娥:从唐诗中的美丽怨妇,到宋词里的骚客知音!,中秋夜

在古代中秋诗词中 , 出现得最多的意象 , 除了月亮 , 恐怕就要算嫦娥了 。
嫦娥 , 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 。 据典籍记载 , 其故事最早出现在已经失传的《归藏》中 。 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 , 衍化成了多个版本 。
各个版本尽管立意和细节有所不同 , 但故事主干基本都是:大美女嫦娥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讨来的不死药 , 一个人飞到了月宫中 。
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神话母题之一——“嫦娥奔月”!
中华神秘文化|话嫦娥:从唐诗中的美丽怨妇,到宋词里的骚客知音!,中秋夜
文章图片
由于嫦娥与月亮的紧密联系 , 而中秋节本就是月亮节 , 所以在古代中秋诗词中 , 嫦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
有时 , 诗人们甚至直接用嫦娥来指代月亮 , 如:
南渡词人重要代表叶梦得的《水龙吟·舵楼横笛孤吹》中有句:“料嫦娥此夜 , 殷勤遍照 , 知人在、千山里 。 ”
南宋词人石孝友的《鹧鸪天·旅中中秋》中有句:“姮娥不怕离人怨 , 有甚心情独自圆 。 ”
这些词句中的“嫦娥” , 都是指月亮 。 (嫦娥 , 在诗词中又称“姮娥”、“素娥”、“霜娥”、“婵娟”等 。 )
中华神秘文化|话嫦娥:从唐诗中的美丽怨妇,到宋词里的骚客知音!,中秋夜
文章图片
不过 , 不论是在唐诗还是宋词中 , “嫦娥”的意象主要还是源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
由于嫦娥是一个人吃下不死药、飞奔月亮、独守广寒宫 , 所以其形象从一开始就是孤寂的、哀怨的 。
在唐诗中 , 嫦娥基本是作为一个美丽的怨妇而出现 , 伴随着她的是离别、孤独与惆怅、寂寞 。
中华神秘文化|话嫦娥:从唐诗中的美丽怨妇,到宋词里的骚客知音!,中秋夜
文章图片
例如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云:“白兔捣药秋复春 , 嫦娥孤栖与谁邻 。 今人不见古时月 , 今月曾经照古人 。 古人今人若流水 , 共看明月皆如此 。 唯愿当歌对酒时 , 月光长照金樽里 。 ”
这是直接点出了嫦娥年复一年的孤凄与落寞 。
还有李商隐那首非常出名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 , 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应悔偷灵药 , 碧海青天夜夜心 。 ”
嫦娥在奔月之后夜夜悔恨的无尽心事 , 跃然纸上 。
总之 , 在唐诗中 , 嫦娥基本是以寂寞、哀婉的怨妇形象出现的 , 诗人们通常只是旁观者和叙述者 。
中华神秘文化|话嫦娥:从唐诗中的美丽怨妇,到宋词里的骚客知音!,中秋夜
文章图片
而到了宋词中 , 嫦娥的形象则有了变化和发展 , 她不再只是单纯的怨妇 , 而是成为了文人骚客们的倾听者、理解者 , 甚至是知音——
她与词人把酒相谈 , 倾听他们诉说心事:“把酒问姮娥 。 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她能理解词人对人生的感慨:“人老欢情已减 , 料素娥信我 , 不为闲愁 。 ”(张鎡《八声甘州·中秋夜作》)
她还以温柔抚慰着词人的孤独:“莫放笙歌容易散 。 须同玩 。 姮娥解笑人无伴 。 ”(黄裳《渔家傲·中秋月》)
她甚至能为忠臣沉冤昭雪:“想子胥、今夜见嫦娥 , 沉冤雪 。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中华神秘文化|话嫦娥:从唐诗中的美丽怨妇,到宋词里的骚客知音!,中秋夜
文章图片
在政治上不得意 , 或旅居在外的词人们 , 将自己孤独的处境 , 落寞的心境 , 投射到嫦娥身上 , 仿佛那个在月宫中孤凄寂寞的仙女也能感同身受 。
尤其在中秋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里 , 地上的词人与天上的嫦娥都不得团圆;于是 , 词人们在嫦娥的形象中找到了精神契合 , 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感情丰富的中秋词 。
再来一阙:“回首江海平生 , 漂流容易散 , 佳期难寻 。 缥缈高城风露爽 , 独倚危槛重临 。 醉倒清尊 , 姮娥应笑 , 犹有向来心 。 广寒宫殿 , 为予聊借琼林 。 ”(叶梦得《念奴娇·中秋宴客 , 有怀壬午岁吴江长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