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同样是学术文章,为什么林徽因能写得如此动人

林徽因|同样是学术文章,为什么林徽因能写得如此动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读林徽因著《中国古代建筑考》有感
“至彩色琉璃瓦产生之后 , 连黯淡无光的青瓦 , 都成为片片堂皇的黄金碧玉 , 这又是中国建筑的大光荣 , 不过滥用杂色瓦 , 也是一种危险 , 幸免这种引诱 , 也是我们可骄傲之处 。”(10页 ,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小殿向着东门 , 在田野中间镇座 , 好像乡间新娘 , 满头花钿 , 正要回门的神气” 。(116页《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眼睛是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 , 在光影可人中 , 和谐的轮廓 , 披着风露所赐与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 , 眼看他楼塌了’凭吊与兴衰的感慨……即不叫他做‘建筑意’ , 我们也得要临时给他制造个同样狂妄的名词 , 是不?”(210页 , 《平郊建筑杂录》)
这样精美又引人深思的话语在林徽因著的《中国古代建筑考》中俯拾皆是 , 因此在读这本书时 , 一点也不会因为它是学术著作 , 而且是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远的学术著作而感到晦涩难懂 。即使很多建筑物我们永远也看不见了 , 但通过她一讲 , 一幅美好的画面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 并且是那么真实、那么美轮美奂 。
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 吴良镛主编的这本书分《建筑史》《古建调查》和《北京建筑》三个部分 , 谈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山西古建调查”“敦煌边饰初步研究”“北京建筑”等内容 。建筑理论素养就不用说了 , 就是中国历史、文学功底、以及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等等 , 都有真正的内涵 , 能打动人、感染人 。
正如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建筑家的眼睛 诗人的心灵》中所说 , 长期浸淫于建筑领域 , 使林徽因既能用建筑家的眼光 , 敏锐地捕捉到建筑艺术独具的美 , 并且在中外建筑艺术的对比参照中 , 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 执着地探寻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蕴 。在书中 , 我们经常可以通过字里行间 , 体会到林徽因先生对中国建筑的爱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 , 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 , 无形中都在诉说 , 乃至于歌唱 , 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林徽因既有广博的建筑学知识 , 又具有诗人的才情 。因此 , 才将这本学术著作写得如此有诗意、有情感、有情怀 。这本书不只对学建筑的人有帮助 , 就是学文学、学历史的人读了同样会有收获 。哪怕是其它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普通读者 , 也可以拿来当科普读物和游记散文读 , 可以加深对中国古建筑、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感觉到建筑艺术的灵动美 , 又能体会到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建筑意” 。
我曾在一所院校里负责过一般时间的科研工作 , 每年也会组织科研成果评审和著作出版 , 常常会为一些被专家评为优秀的作品感到头痛 。每年我们也会请一些专家给大家讲诸如“给学术插上文学的翅膀”的课 , 希望科研人员能把成果写得不仅让评委满意 , 更要让所有人爱看爱读 , 才能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真正让科研成果有用 。
【林徽因|同样是学术文章,为什么林徽因能写得如此动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里分享古建筑照片、科普知识和游记 , 我看过一些 , 自己也写过一些 , 读了这本书后再回头看自己拍的片子、写的文章 , 才发现差距 。我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 , 愿我们一起进步 , 真正理解中国古建筑 , 把这一中华瑰宝的美传播给更多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