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曹保明讲述丨北方的文化遗产(37)

:原题为_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曹保明讲述丨北方的文化遗产(37)。
第二章 关东年画生涯
曹保明
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曹保明讲述丨北方的文化遗产(37)
文章图片
《闯关东年画》荣获第11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作品奖
得名“洮南李”
那天夜里 , 李连春领着妹子 , 带着孩子 , 悄悄地出了郑家屯 , 一直往北荒走去了 。
越往北 , 土地越荒凉了 。
那一望无际的碱土横在天边 。 这是第二年开始种地的季节 。
男人带着孩子赶路也真不易 , 这一天 。 孩子又病了 。
天又近黄昏了 。 他们来到一个屯子边上 , 见一户人家 。 他就在门口喊:“老乡 , 行行方便 , 找个宿吧 。 孩子生病了 。 ”
这时 , 一个女人抱着个孩子走出来 。 说:“这位大哥 , 俺男人不在家 , 实在不方便 。 ”
李连春说:“那就让我们在仓房里或者院角住一宿也行 。 孩子烧的厉害!”
“啊?是这样 。 ”
那个女人想了想 , 说:“这样吧 。 你们先进来 , 俺去后院老周家打听打听 。 他家一个老头领着儿子过日子 。 儿子是个小木匠 , 整天背着木匠匣子游走四方给人家打箱子柜 。 这几天没见他在家 , 可能有地方 。 ”
李连春一听 , 心中大喜 。 他想 , 俺正要找的就是这样的人家 。 再说 , 他一个男人 , 和老头住也方便 。 于是对那妇女说:“好心的大嫂 , 谢谢你了 。 那俺就自个去找木匠大爷吧 。 请问 , 这是啥地方?”
抱孩子的女人说:“这地方叫沙吉毛吐 。 ”
“沙吉毛吐?”
“对 。 这地方是洮儿河南边 , 也叫洮南 。 ”(洮安)
李连春千恩万谢地告别了那好心的大嫂 , 来到离这儿不远的那一户人家 。 因知道了情况 , 他就上前打招呼 。 果然 , 一个老汉出来开门 。
那老汉姓周 , 有七十多岁了 。 一见李连春抱着生病的孩子 , 二话没说地喊道:“到屋!上炕 。 孩子可挺不住哇 。 ”
正像方才那妇女说的 , 原来周老汉的儿子外出干活 , 一走就得十天半拉月 , 家里就留下老汉一个人看家 。 炕也大 , 屋子也宽绰 , 收留几个人不成问题 。
老汉急忙给孩子烧水 。
火在外屋灶前点燃时李连春才发现 , 这真是一户木匠人家 。 只见墙上挂着几把锯 , 大柜上还放着几块画完还没取走的炕琴磁砖……
他心里一阵喜出望外——这是走对人家啦 。
就在这时 , 从外边走进一个人来 。 问周老汉:
“飞龙呢?”(老头的儿子)
“上包拉温都啦 。 ”
“啥时回来?”
“早也得十天八天的 。 晚就说不定了!”
“啊呀!那可咋整 。 ”
“咋地?有事?”
“可不有事咋地 。 我家弟弟让车轧了老了(死了) 。 我想请他画‘宝材’!”
这是当地的一句俗语 , “老了”就是故去了;而画宝材 , 是指人生前没准备棺材 , 不是正常死亡 , 这会儿人死后先装进棺材里 , 然后再找画家在上面现描现画 。
而这种活 , 一般画活的不愿干 。 因为是带着尸体干 。 要干 , 丧属家得宁可出大价钱 , 还得记着人情 。
周老汉说:“那也没招 。 他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呀!”
那人急的说:“啊呀!我的老天爷 。 你能不能捎个信 , 让你儿子赶快回来 。 我出大价……”
老汉说:“啥价我也找不见人哪!”
听到这里 , 李连春放下孩子来到外屋问:“周大爷 , 咱当真人不说假话 , 这棺材画儿我画过 。 要不然 , 我去吧……”
“你?你会这一手?”
“对 。 ”
那人一听 , 有会的 。 立刻上来拉李连春 , 并说快走 。
“不中!这是俺家来的客 。 ”
谁知 , 周老汉却不让 。
他说 , 人家一个过路的 , 孩子又生着病 , 而且给你去画“宝材” , 这不吉利呀 。 不能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