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洛阳新闻|河南89岁抗战老兵退伍不褪色,放下机枪扛锄头、当起村支书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采访人员于扬李玉坤文图
齐修才是周口市淮阳区齐老乡齐老村人 , 1944年 , 年仅13岁半的他跟随八路军参加抗战 , 成为地方游击队的一名小小通信兵 。 1951年 , 从军7年的齐修才退伍后 , 被大家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 且一干就是38年 。 如今 , 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 , 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模板……
“国都没有了 , 哪里还有家呢?”2020年9月1日上午 , 坐在院子里的青藤下 , 89岁的老兵齐修才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 , 不禁感叹 。
出生于1931年的齐修才 , 童年时代就有了关于战争的记忆 。 10岁那年 , 齐修才在战乱中读完小学三年级辍学 , 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
“日本兵穿着黄军装 , 到村里见啥抢啥 , 喂的鸡鸭 , 茓子里的粮食 , 都不能幸免 。 ”手无寸铁的村民只有躲藏逃跑的份 , 谁也不敢硬碰硬上前 。 那时候 , 家国仇恨的情怀 , 就已经烙在齐修才的心底 。
1944年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淮(阳)太(康)西(华)游击队已经声名远播 , 成为方圆百公里内令敌人惧怕的武装队伍 。 慕名而去 , 年仅13岁半的齐修才成为一名小小游击队员 , 主要负责通信传达 。
“不发军装不发钱 , 就那咱也上前线 。 不怕牺牲不怕难 , 誓死保卫咱家园 。 ”在这些进步口号的激励下 , 齐修才跟着游击队“一天换一个地方” , 踏上了抗日之路 。
冒着枪林弹雨 , 200多名战友突出重围
“殷胡同村 , 现在归淮阳郑集乡管 。 ”站在自家院子里 , 齐修才抬手指向西南方向 , 可以准确报出这个村的名字 。 抗日战争期间 , 他和战友们在这个村和日军发生了一场遭遇战 。
“我们是头一天晚上在村里驻扎下的 , 分散借宿到老百姓家里 。 ”齐修才回忆 , 次日凌晨5时许 , 村外的枪声响起 , 他们才猛然发现 , 外面已被日军包围 。
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 , 子弹从村外打到村内 , 在院子上空和胡同里乱窜 , 稍不注意 , 就会变成敌人的靶子 。 齐修才是通信兵 , 配发一把手枪 , 他把枪紧紧攥在手心里 , 几欲扣响扳机 。 可是没有军事指挥长官的命令 , 他只好和战友们隐蔽起来 , 等待反击 。
“当时部队领导怎么命令的不知道 , 反正我们那一组负责突围 , 排长带队 , 我跟在后面走 。 ”齐修才回忆 , 和敌人的战斗打响1个多小时后 , 他们那组小分队终于从村子西北角发现个没有日军驻守的薄弱口 , 便悄悄跑出了村子 。
“我们出村后立即朝村内方向开枪 , 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村外 , 保证村内老百姓的安全 。 ”齐修才说 , 在边跑边打、边打边跑的游击战中 , 不熟悉地形的日军被打散 , 丧失了战斗力 。 而最后经过清点 , 他们那支原本有300余人的游击队 , 也牺牲了近百人 。
退伍不褪色 , 带领村民改变落后面貌
日军投降后 , 齐修才跟随队伍参加了淮海战役等战斗 。 1951年 , 齐修才退伍回到原籍淮阳区齐老乡齐老村 。 回到村里后 , 他跟随老辈人从零学起 , 学会了各种庄稼活 。 再后来 , 他因为有当兵抗战的经历 , 被大家推举为村支书 , 并一干就是38年 。
“俺爸当支书能干38年 , 这足以说明了乡亲们对他的认可 。 我记事时俺爸就已经是村支书了 , 可是我们家没有占过公家一分钱便宜 , 相反比别人干的还多 。 ”齐修才的二儿子、64岁的齐征善说 。
在齐修才担任村支书的38年里 , 齐老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如今的齐老村 , 养殖业、种植业齐头并进 , 村内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 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
如今 , 齐修才早已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 , 89岁的他 , 就像普通的乡村老头一样 , 在村里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生活 。 但是 , 村里人见到他还是习惯地喊上一句“老支书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