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让听障者“看见”声音


广州日报|让听障者“看见”声音
文章图片
广州日报|让听障者“看见”声音
文章图片
智能手机和各种科技软件为无障碍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
广州日报|让听障者“看见”声音
文章图片
广州日报|让听障者“看见”声音
文章图片
随着科技的进步 , 智能手机的无障碍设计和应用设计也在不断提升 。
近来聋哑外卖骑手因无法接听电话、工作艰辛屡上新闻 , 令人动容 。 如果在一款智能APP里 , 交谈对象的音频会被即时转换成字幕 , 以基本无误的高准确率显示在手机屏幕上 , 从而实现无缝交流;以自动语音识别为核心技术连接智能家居 , 听障人士在居家生活中将能像普通用户一样……这样的智能应用展现了一个无障碍的生活场景 , 开始慢慢帮助听障人士打开沟通的大门 。
如今 , 装载无障碍功能和相关应用的智能手机在这些特殊群体里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越来越多的手机上下游服务商为无障碍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 体现互联网科技浪潮下的越来越贴心的人文关怀 。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吴阳煜图@视觉中国
应用场景一:听障人士看见“声音”打破沟通断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 , 全球共有超过3.6亿的听力障碍者 。 而在中国 , 据北京听力协会评估认为 , 截至2017年 , 全国已有超过7200万名残疾性听力障碍人士 。 “如果技术能跨越声音的障碍 , 或许能带来很多改变 。 ”面对听障人士和健听人群之间存在的沟通断层 , 专注解决这一交流痛点的广州音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石城川向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表示 , “要结合语音识别技术 , 从而实现听障人士‘看见’别人说的话 。 ”
随着语音识别技术向交互方向倾斜的趋势明显 , 在实现高准确率的语音与文字实时转换技术基础上 , 一台安装了无障碍功能对话应用的智能手机 , 就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听障人士打通与社会外界交流断层的“福音” 。
“音书”是音书科技创业团队在2017年通过语音识别底层技术开发的一款专属于听障人士的社交软件 。 通过该APP , 交谈对象的音频会被即时转换成字幕 , 以基本无误的高准确率显示在手机屏幕上 , 从而实现无缝交流 。 随着音书APP的不断迭代 , 已经集成语音识别、语音合成以及语音评测引擎 , 提供包括远距离翻译、电话沟通字幕等在内的多场景个人字幕服务 , 同时 , 软件还加入了言语康复服务和手语服务等复健辅助功能 ,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从延伸至线下不同实际场景的听力言语障碍群体服务平台 。 听障人士只需点开软件 , 即能将彼此的交流以字幕形式迅速呈现在眼前 , 实现即时交流 , 看见“声音” 。
应用场景二:在线课堂搭配速记字幕保证教学质量
完成适配这样的面对面交流场合后 , 在应用市场开发者的努力下 , 语音识别技术继续拓展延伸 , 深入到更多不同的实际生活场景中 。
今年年初以来受疫情的影响 , 上网课成为学习必不可少的方式 , 而这对于听障学生而言 , 则迎来了更大的挑战 。 就在2月份 , 音书科技推出了智能字幕速记系统 , 帮助特教老师在线上备课或者线上直播授课时自动生成字幕 , 提高授课效率 , 以便听障学生更加高效获取授课的信息 。
在具体使用场景中 , 老师使用录播软件提前备课 , 边播放PPT边讲解 , 即可自动生成视频字幕 , 无需进行后期剪辑工作 , 就能发送给听障学生 。 另外 , 特教老师如果通过直播软件进行线上教学 , 通过语音识别技术也可在线翻译老师的讲话内容 , 帮助听障学生们理解知识点 , 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 “我们做了统计 , 几个月里通过这套系统帮助了40所特殊教育学校、600多位特教老师 。 ”石城川告诉全媒体采访人员 , 在远程授课的过程中 , 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可以一边观看老师的教学画面和课件内容 , 一边结合字幕理解 , 通过形成字幕培养其普通话的语感 , 还有利于这些特殊孩子们表达能力的提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