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


第一次知道蔡襄 , 是中学时的历史课本里 , 得知他是同苏轼齐名的书法家 , 宋时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称 。
后来慢慢发现 , 蔡襄还是治官能吏 , 他一生公正廉明 , 刚正不阿 , 政绩斐然 , 在执政期间对百姓的贡献 , 要比对书法的贡献大多了 , 洛阳桥便是实证 。
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
本文插图

洛阳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 在桥梁史上有“南洛阳 , 北赵州”之称 。
洛阳桥始建于1053年 , 那是一个属于泉州的时代 , 海外丝绸之路的兴起 , 让这座“此地古称佛国 , 满街都是圣人”的城市 , 成为了东方第一大港 。
商业贸易的繁荣 , 急需交通的改善 , 当时泉州东侧有处万安渡口 , 因施工难度大 , 没有桥梁 , 渔民只得划船来往 , 危险重重 。
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
本文插图

为了改变现状 , 蔡襄用了6年 , 修了条1200米的大石桥 , 跨江连海 , 威风凛凛 , 名为“洛阳桥” 。 至此 , 一桥横跨江两岸 , 天堑变为通途 , 当地人为了纪念他 , 在其去世后不久便建了座祠堂 。
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
本文插图

虽然名气不如苏东坡 , 可有了祠堂加身 , 怕是苏大学士也要羡慕了吧 。
蔡襄祠位于洛阳桥西端不远 , 红色墙体 , 低矮房屋 , 一点也不张扬 。 祠堂不收门票 , 只有一位身穿保安服的工作人员看守 , 我自己便随性游览起来 。
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
本文插图

【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大门有一副1875年清光绪元年的对联:驾桥天地老;留笔惊鬼神 。 形象描述了蔡襄两大功绩:说法和修桥 。
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
本文插图

祠堂前有两座大石碑 , 立有石亭遮风挡雨 , 这是清朝时官员为纪念蔡襄而立 。 历代官员在翻修洛阳桥时 , 也往往翻修下蔡襄祠 , 以此作为纪念 。
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
本文插图

现在看到的祠堂主体结构 , 是明清时期风格的 , 主殿前立有楹联:晓虹跨江一千尺;乐事全归众人心 。 这副楹联出自蔡襄之手 , 看得出来他很谦虚 , 修桥的功绩归功于当地百姓 。
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
本文插图

殿宇内有蔡襄彩色塑像 , 他头戴官帽 , 身着华服 , 慈眉善目地看着远方 。 塑像左右立着两块石碑 , 这是传世佳品 , 也是蔡襄祠的镇祠之宝 。
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
本文插图

两块石碑皆出自蔡襄之手 , 为庆祝洛阳桥落成而作 , 真实地记载了建桥情况和桥的规模 。 《万安桥记》中写道“渡实去海 , 去舟而徒 , 易危而安 , 民莫不利” , 可见石桥的作用是巨大的 。
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
本文插图

石碑高2.8米 , 宽1.5米 , 共150多字 , 文辞优美 , 笔力雄劲 , 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珍品 , 被誉为文、书、镌三绝 。 蔡襄书法以楷书著称 , 只不过他惜字如金 , 很少将自己的作品外传 , 因而这块碑记显得更为珍贵 。
林清鹿|与苏轼齐名的书法家,因修了座石桥,被后人立祠堂纪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