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第75集团军某旅紧贴实战从难从严检验官兵战场救护能力

第75集团军某旅紧贴实战从难从严检验官兵战场救护能力——
卫生救护 , “伤员”怎能当“助手”?
■解放军报采访人员陈典宏通讯员冯邓亚周宇鹏
“卫生救护 , 成绩评定:不合格 。”听到这个结果时 , 第75集团军某旅一营卫生员许昌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
前不久 , 野外驻训场上 , 一场实战化综合演练紧张展开 。该旅一营行军梯队刚刚通过“敌”炮火封锁区 , 便接到考核组临机下达的导调命令:一名战士腿部被炸伤 , 失血严重 , 出现意识模糊状况 , 需要迅速进行处置 。
该营卫生员许昌建携带卫生救护器材立即前出 , 严格按照卫生救护流程 , 检查“伤员”受伤情况和出血部位 , 进行止血包扎固定 , 一整套动作十分连贯顺畅 。
看着考核时间达到了大纲规定的优秀标准 , 许昌建满心以为胜券在握 。没想到 , 考核组现场宣布成绩“不合格” 。
原来 , 在许昌建对“伤员”进行包扎过程中 , 每次需要把三角巾从伤员腿下穿过时 , “伤员”都会配合抬腿 , 这给救治赢得了不少时间 , 但这一幕同样被考核员尽收眼底 , “如果真上了战场 , 已经意识昏迷的‘伤员’还能和救护人员如此配合默契吗?平时考核不从严 , 战时必定吃大亏……”
考核员一语中的直击问题要害 , 一番解释引发在场官兵反思 。走下演练场 , 该旅随即召开复盘检讨会 , 并就“如何拧干训练水分 , 锤炼能打胜仗本领”“如何破除和平积弊 , 摆正当兵打仗思想”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 , 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 就必须在官兵心中牢固立起打赢先打假、治训先治虚、求胜先求实、为战不为看的思想 , 自觉把训练当打仗、把岗位当战位 , 切实紧盯前沿、瞄准实战 , 在不断加钢淬火中补齐训练短板、强化胜战本领 。
该旅立说立行、即刻整改 , 通过自查自纠、群众讨论、机关指导等方式 , 将就便式场地设置、流程简化式考核等与备战打仗要求不符的问题列出清单 , 制订针对性整改措施 , 逐一挂账销号 。
与此同时 , 他们还定期组织军医和卫生员对止血、包扎、固定等6项战场自救互救技能展开强化训练 , 融合防护、卫生与救护、战术基础动作等课目 , 设置战场环境、加入战术背景 , 进行全程连贯考核 , 全方位检验提高官兵战场救治能力 。
前不久 , 该旅实战化综合演练在野外驻训场再次上演 , 三营卫生员虎伟接到“一名战士头部受伤 , 意识模糊”的导调条件后 , 迅速对“伤员”进行救治 。不同的是 , “伤员”非但没有“积极配合” , 在包扎过程中还因虎伟对“伤员”撑扶不稳 , 多次出现身体侧倒的情况 , 致使虎伟最终考核成绩只达到了及格标准 。
情况处置完毕 , 虎伟感慨:“考核成绩虽然不太理想 , 但现场真实处置特情 , 让我深感距离战场越来越近了 。这次考核让我认清了自己的差距 , 下一步 , 我会强化针对性训练 , 不断向打赢靠拢 。”
采访人员手记
向“操场习惯”说不
■陈典宏
野外驻训 , 帐篷搭建整齐划一;战场救护 , “伤员”已昏迷依然积极配合救治;组织夜训 , 刻意提前夜训时间、擅自降低训练标准……凡此种种 , 无不是“操场习惯”的直接表现或改头换面 。
好的习惯 , 能让人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坏的习惯 , 却极易捆住手脚、让人滋生惰性 。惯性思维常常躲藏在行动背后、意识深处 , 一不留神就会跑出来 , 非经认真剔除难以摆脱 。军人如果因循“老黄历”、惯守“旧套路” , 一旦形成“操场习惯” , 战场上势必吃大亏 。
向战场靠拢、向打仗聚焦 , 必须先向“操场习惯”开刀 , 坚决打破程式化、套路化的惯性思维 , 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战为标准 , 不为惯性所拘、不为定势所累、不为经验所缚 , 像打仗一样练兵备战 , “战场制胜”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