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雨历史观LS|在战乱里教出两位诺奖获得者,杨振宁恩师吴大猷:用一生守护爱人( 三 )


晓雨历史观LS|在战乱里教出两位诺奖获得者,杨振宁恩师吴大猷:用一生守护爱人
文章图片
阮冠世病入膏肓 , 加上连日的劳累 , 连医生都建议准备后事 。 可吴大猷并不想放弃妻子 , 他将妻子送进医院 , 自己则回到乡下养病 。 战火连天 , 医药费用高昂 。 这位尊贵的知识分子、西南联大教授 , 不得不摆起地摊变卖家什 。
许是他们的诚意感动了上天 , 求生意志强烈的阮冠世终于转危为安 。 经此一难 , 夫妻两人一贫如洗 , 却更加情比金坚 。
三、春风桃李罗堂前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虽然清苦 , 但在爱人的支持下 , 吴大猷继续着科研工作 。
在七七事变之前 , 从世界多所一流院校中学成归来的吴大猷已经成为了北大物理教授团的领头人物 。 他提议成立了北大清华联合物理研讨会开创了中国研讨的先河 , 中国的物理学界学术氛围浓郁 , 他个人的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 。
在战乱时期 , 他白天为了生计四处奔波 , 晚上则与学界泰斗们探讨学术问题 。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 , 但是吴大猷在这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富足 。
在严峻的时局下 , 他坚持教授古典力学 , 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郭永怀、朱光亚等一大批著名物理学家 。 某些物理学界的骨干人物 , 虽然与吴大猷没有师生之名 , 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皆是以吴大猷的学术理论为基础 。
吴大猷从授业恩师饶毓泰教授身上学习到了如何为人师表 , 并且将它应用在自己的学生身上 。 杨振宁因为毕业论文受到吴大猷的指点 , 从此确立了这一生的物理研究方向;而与他分享诺奖的李政道 , 则更像当年饶毓泰身边的吴大猷 。
李政道家境普通 , 但是求学心切 。 他千里迢迢地从故乡浙江赶到昆明 , 就是希望能进入西南联大求学 。 由于不符合校方规定 , 李政道无法获得学籍 。 而慧眼识珠的吴大猷却力排众议 , 破格让李政道旁听 。
这位来自浙江的青年学生没有让吴大猷失望 。 他多次在考试中拔得头筹 , 展现出的科研能力远超学校要求 。 当1946年赴美深造的时候 , 吴大猷力荐李政道作为交流生 , 跟随他一起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李政道
这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没有的大学文凭的博士 , 自此蓬勃成长 , 最终成为了中国物理学界的翘楚人物 。 当他和杨振宁一起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 , 专程写信感念恩师:“假如1946年您没有给我这个机会 , 那就不可能有我今日的荣光 。 ”
吴大猷在收到这封信后 , 并没有把自己学生的功绩归于自己身上 。 他认为自己不过是适逢其会 , 金子之所以能发光 , 是因为它本身是金子 。
晓雨历史观LS|在战乱里教出两位诺奖获得者,杨振宁恩师吴大猷:用一生守护爱人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吴大猷对中国物理学界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 当年他从密歇根大学归来 , 带回了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量子力学理论 。 当时的国内物理学界中 , 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 他辗转数十年 , 一直没有中断过教书育人的事业 , 说他是中国物理学界的孔子也不为过 。
或许你鲜少听说他的名字 , 或许你从未听说过他的故事 。 但是吴大猷和他的学生们 , 用自己的力量和学识 , 在改变推进着中国物理界的发展 。
吴大猷这三个字代表的 , 不仅是他个人 , 更是那一代在战火之中仍然坚守着文人风骨的一群人 。 他的前半生 , 将西学带回东方 , 并开辟建立中国物理新学派;他的后半生 , 病中著书 , 是海峡两岸交流学术的桥梁 。
吴大猷半世漂泊 , 故土难回 , 可心心念念的始终是中华 。 当他以八十五岁的高龄重回母校南开时 , 这位老人浑浊的眼中盈满了泪水 。 他不负当年的少年梦想 , 精诚学术 , 一生不息 。
今年 , 是吴大猷先生逝世20周年 。 当我们抬头仰望之时 , 不要忘记 , 星空之上 , 曾有这样一位学界泰斗用自己的光芒 , 照亮着前方 , 照亮着无数的学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