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令安倍辞职的这种病,在中国曾十年增长24倍新浪科技综合2020-08-29 10:22:210阅( 二 )


太讲卫生的疾病?
直到现在 , IBD 的病因也没有完全查清 。 目前的共识是 , IBD 发病与遗传、免疫、微生物和环境因素都有关 。
遗传显然是个因素 , IBD 患者的父母、子女、亲兄弟姐妹同样患上 IBD 的风险 , 是普通人群的 30~100 倍 。 同卵双胞胎同患 IBD 的几率也显著高于异卵双胞胎 , 丹麦研究者甚至发现 , 同卵双胞胎的克罗恩病一致率可高达 58.3% 。 近年来的基因组研究也找到了超过 163 个 IBD 易感基因位点 。 毋庸置疑 , 即使身在同样的环境里 , 有些人的先天遗传就是更容易患上 IBD 。
但遗传又远远不是全部 。 东方这几年的 IBD 发病率迅速增长 , 显然不能归结于东方人基因突发大规模变异 。 更具说服力的例子来自移民研究 。 南亚本是 IBD 低发区域 , 但 2015 年加拿大东安大略省儿童医院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 , 南亚至加拿大的移民子女的 IBD 年发病率(60/百万)迅速赶上了当地居民子女的 IBD 年发病率(72/百万) 。 更令人意外的是 , 移民自身抵达加拿大的年龄会大大影响 IBD 发病率 。 移民时越小 ,IBD 发病风险就越高 。 移民时的年龄每大十岁 , IBD 的风险就下降近 10% 。
很显然 , 某些后天因素起了作用 。
正常情况下 , 我们的肠道应该能免疫耐受肠内的正常菌群 。 当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 , 随之改变的是我们的免疫系统 , 还有我们肠内的菌群 。
有一种‘卫生假说’认为 , 富国儿童自小就没怎么接触不卫生的环境 , 结果导致免疫系统‘练兵机会不足’ , 长大后容易大惊小怪 , 将无害或低害的抗原也当成大敌过度反应 , 杀敌八百 , 自损一千 。 于是慢性免疫系统疾病就越来越多发 , IBD 也是其中一种 。
美国塔夫茨医学中心的乔尔?韦因斯托克(Joel Weinstock)是卫生假说的支持者 。 他认为 , 从前人们住在脏兮兮的屋里 , 食物露天放置 , 好一阵才洗一回澡 。 如今我们的房子一尘不染 , 食物放进冰箱 , 每天早晚洗漱 。 结果是什么呢?许多蠕虫曾经寄生在人类肠内 , 为了自保 , 在演化中学会了阻止我们免疫系统活化的本领 。 如今我们几颗驱虫药下肚 , 就将蠕虫统统驱逐 。 而我们的免疫系统曾经对肠内的常驻细菌安之若素 , 如今却将它们视为必须彻底清除的危险之物 。 免疫系统持续大开杀戒 , 肠内的炎症与溃疡也就永无休止 。
研究也显示 , IBD 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并不相同 。 抗炎性的微生物减少 , 促炎性的微生物增多 。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减少 , 肠球菌与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则增加 。 IBD 患者里 30% 检出有细菌穿透了粘液层 , 正常人里只有 3% 检出 。 慢性克罗恩病患者的回肠黏膜里有 21.7% 检出了 AIEC 菌株 , 正常人的对照组里则仅有 6.2% 检出 。 这些菌群改变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 我们吃的脂肪越来越多 , 纤维越来越少 , 慢慢就‘饿死’了需要纤维的益生菌 , 让促炎性细菌趁机坐大 。 美国护士健康研究 (NHS) 的数据显示 , 那些每日摄入 24 克纤维的女性 , 患克罗恩病的风险是每日摄入 12 克纤维者的 60% 。 还有研究显示 , 多吃蔬菜水果 , 提高纤维摄入量 , 可以让 IBD 患者不那么容易旧疾复发 。
还有些其他可能因素 , 比如一些药物会损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 , 增加 IBD 风险 。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会伤害肠内的菌群生态 , 增加 IBD 风险 。 切除阑尾则好坏掺半 , 能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 , 却会升高克罗恩病的风险 。 吸烟与切阑尾相仿 , 能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 , 同时大大升高克罗恩病的风险 , 原因却不明 。 另外 , 医疗水平进步 , 肠镜广泛应用 , 可能也提升了 IBD 的检出率——有些 IBD 患者并不是现在才出现 , 只是现在才被看见 。
当你的肠子变成你的敌人 , 切掉也许不是坏主意
1859 年 , 英国的第一例纪录在册的 IBD 患者 , 从检出到死亡只用了三个月 。 对今天的 IBD 患者来讲 , 现在的好消息是这个病的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了 。 在如今的英国 , 死于 IBD 者大多是 70 岁以上的老年人 。 2007 年一项 meta 分析显示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死亡率和预期寿命与正常人群无显著差异 。 克罗恩病患者的死亡率略高于普通人群 , 主要是因为发病多年后 , 胃肠道癌变率升高所致 。 但无论如何 , IBD 患者的十年生存率超过 95% 。
对壮年 IBD 患者来说 ,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活下去 , 在于活得有质量 。 2004 年 , 德国研究者调查了 IBD 患者的生存质量(HRQOL) , 发现患者年龄越大 , 生活质量反而越好 。 25~34 岁的患者生存质量最差 , 他们大多因为这个疾病改变了职业选择、人际交往和作息规律 , 疾病对他们的人生打击最大 。
在确诊后的漫长日子里 , 他们需要面对 IBD 的极高复发率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里 80% 会慢性复发 , 有 20~30% 在多次复发后不得不手术切除部分肠道 。 克罗恩病的复发率更接近 90% , 70% 患者在确诊后 10 年内病情迅速恶化 。 甚至有一种残酷的说法是 , 只要随访时间足够长 , 总会看到克罗恩病复发的 。 目前所有的治疗手段 , 都只是延缓复发来临而已 。 当然 , 这里的比例都是来自西方的手术比例 , IBD 在中国的手术率并不高 , 有些人即便药物副作用 , 生活质量极低 , 也仍然坚持使用药物而非手术 , 还有人因为不重视溃结的结肠癌筛查 , 患上了结肠癌而丧失了手术机会 。


推荐阅读